潍坊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潍坊文化,何以历久弥新
潍坊市近年来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以文化社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城市宜居人文生态圈。通过激活文化因子、厚植文化沃土、延伸教育方式等措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是潍坊文化繁荣兴盛的根基与底气,为潍坊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而持久的驱动力;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是潍坊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打开方式……近年来,潍坊把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自觉做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探路者、先行者,以文化社区建设为载体,打造城市宜居人文生态圈,不断焕发城市文化底蕴,增强市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
激活文化因子、赋予时代内涵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文化是“里子”,更是根脉。
潍城区的西南关社区,历史上曾因一条巷子出过两名状元而闻名遐迩。近年来,该社区依托状元故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积淀,创新推出“德、勤、孝”社区文化三字经,从崇德向善、勤学笃行、敬老孝亲三个维度对状元精神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和弘扬,让思想共鸣转化为行动共识。此外,社区还精心打造多处蕴含状元文化元素的微展厅、景观小品,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汲取精神文化“食粮”。
在诸城市岔道口社区,这里白墙黛瓦、古韵悠然,处处氤氲着文化和艺术气息,前来打卡的市民游客络绎不绝,仿佛一座现实版的“梦里桃源”。作为“画圣”张择端故里,近年来,该社区深入挖掘张择端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打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休闲街区,有效盘活辖区基层文化空间。一处处被激活的“文化家底”,一系列文化“含金量’十足的文化阵地,不断提升着居民的幸福指数。
像这些“文化味”社区,在潍坊不胜枚举。据了解,近年来各地致力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深入探索文化社区建设新实践,已涌现出赓续状元文脉的潍城区西南关社区、倡导“和顺文化”的奎文区文化路社区、激活社区“文化基因”的坊子区鲁能足校社区、守护非遗文化之光的安丘幸福里社区、“德邻文化”为主题的高密市西关社区等一批有底蕴有特色有品味的文化型社区,让文化文脉与城市生活和谐相融、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而在着力推进文化社区建设过程中,潍坊有“底气”更有“心气”。6月18日,潍坊市举行全市城市文化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深入社区,看发展变化,总结推广做法和经验。可以说,这既是我市推进文化社区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探寻文化赋能城市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
“生活要讲究精神层面的滋养,讲究在自己过日子的这一亩三分地找到文化的根脉。”潍坊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建设文化社区要将深入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切入点,不断丰富社区文化内涵,形成与现代生活方式相一致的文化形态,以文化哺育社区,用社区反哺文化,推进两者实现共生、共振、共荣。
厚植文化沃土、增强文化自觉
以文化之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近日,在奎文区文化路社区的文化广场上,一支由社区居民组建的老年舞蹈队正在排练节目,队员们姿态优雅、舞姿翩翩,成为社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坊子区鲁能足校社区的文化驿站,一支由社区居民组成的“草根宣讲队”,正在开展文艺宣讲活动,以群众听得懂、接地气的语言和方式,阐释新理论、宣讲新风尚、倡树新生活,现场吸引不少居民前来观看;高密市西关社区自发成立群众文体队伍23支,涵盖书法、绘画、声乐等7个门类……
“打造文化社区,不光是搞宣传专栏,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潍坊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说。据了解,近年来该市聚焦群众文化需求,引导群众在文化社区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成为文化共享者,变成文化播种者,激发他们参与文化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激活社区文化活力。特别是注重文化人才的引聚,全市多地还创新实施社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建立社区文化能人(名人)、文艺骨干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组建社区艺术团队和专家资源库,引导文化社区“自我造血”。以文化能人引领,用文化内涵浸润,激发全民共建共享的内生动力。
此外,潍坊市不少社区还广泛联动社会力量,持续扩大文化建设“朋友圈”。奎文区健康街社区引进鹿非马成长中心,为居民和儿童提供一个学习知识、提高素质的文化交流和休闲聚合地;诸城市岔道口社区依托当地茂腔协会进驻社区的优势,常态化开展茂腔创作与展示交流,目前已连续6年举办诸城市茂腔艺术节;安丘市幸福里社区引入“小橘灯”家庭关爱项目,培育“和睦家”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末梢,全市文化社区建设氛围也日渐浓厚。
为创新文化服务模式,潍坊市多地通过链接社区文化资源,不断完善硬件设施配套,打造集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科普法制、就业创业等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共享空间”,让社区群众不仅愿意“走进来”,还能“坐得住”、“不想走”,进一步满足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期待和需求。
延伸教育方式、推动文养结合
激活全环境立德树人新动能
全环境立德树人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理念,它更加关注育人环境建设,如何集聚力量、整合资源,全面激活全环境立德树人新动能?潍坊有“绝招”。
近年来,随着老年文化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学位紧张的市、县(区)级老年大学已无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成立社区老年大学,打造“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已成为潍坊市不少地方补齐老年文化教育短板的重要途径。
“走,上课去!”近日,68岁的张女士早早就来到位于奎文区北苑街道金都社区老年大学的课堂,从家到这里,仅需步行五分钟。在当天的书法课堂上,张女士与同学们一同学习书法技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社区老年大学满足了老年人的学习、交流等需求,在这里大家伙劲头十足。”张女士说,退休后想着老有所学,子女们也很支持,就报了市老年大学,但学校离家远一些,需要骑车或坐公交去,多少有些不便,当时看到区老年大学社区分校挂牌时,就第一时间报了名。据了解,目前仅奎文区就已建成分校19所,包含社区分校15所,为确保教学质量,该区还出台了《奎文区老年大学社区分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各分校办学须在区老年大学统一指导下开展,师资配备必须经市区两级老年大学把关。
新华社记者 徐速绘摄
在潍城区,为推动老年文化教育资源下沉社区,全区整合区老年大学、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资源,采取“区级统筹师资、街道集中组织、社区提供场地”的方式,设立了近20处社区老年大学教学点,让老年人不出远门就能学习到书画、舞蹈、器乐等20余项课程。
“社区老年大学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文化素养,还为社区培养了大批志愿者、文艺骨干,在矛盾调解、文艺展演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奎文区金都社区党委书记王致娟深有感触,社区老年大学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好抓手,老年人也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增强了获得感。据了解,该社区依托老年大学社区分校,整合链接社区资源,激活社区治理银发力量,孵化了“老来乐学”“敲门服务”“温馨餐桌”等多支以离退休党员为主力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如今在潍坊,“文化养老”日渐成为该市老年群体的新时尚、新追求。
绽放文化活力、丰盈城市底蕴
打造更好潍坊人文“新生态”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当下,抽出时间阅读仿佛成了一件“奢侈”的事,但在奎文区健康街社区,这里不仅建有“灯塔书屋”,居民们还自发成立了“读书会”,每天都有许多居民来到书屋畅享阅读时光。“我们每周都会选定一个阅读主题,举行‘好书分享会’‘青鸟领读’等活动,大家共同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在提升自我的同时,还增进了邻里情谊,社区大家庭也更加文明和谐。”社区居民李先生幸福感满满。
像这样的活动,在潍坊并不鲜见。近年来,各地结合实际、创新形式,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机融合,持续策划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从“种文化”到“众文化”,实现分层分众的“全龄友好”文化社区服务全覆盖。
如今,非遗传承人成了社区里的座上宾,手把手教居民剪纸、翻花、捏面人;流动的文艺汇演成为了社区的常客,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社区文化的魅力;黄河大集则让文化消费成为居民的消费常态,进一步激发了社区文化经济的发展;组织开展“亲子运动会”“公益美术小屋”等活动,激发辖区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文化认同和青春活力……在潍坊,社区暨是一个忙碌的文化“会客厅”,也是一扇动人的窗口,更是一个城市文化建设的缩影。透过它,人们得以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质,管窥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质,感知这座城市的勃勃生机、澎湃活力。
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标尺。而一个地方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让人对其产生留恋或向往的最具感召力的要素。家门口的多元文化阵地,越来越多;足不出城,在家门口看文艺演出;文化惠民水平大幅提升,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所有这些都指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着更好潍坊的底气和成色。
近年来,潍坊聚焦更好潍坊建设,向城市文化根脉探寻,展望城市未来图景。如今全力助推文化社区建设,可谓信心满满,诚意满满。“建设高品质文化社区并非短期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坚持系统观念,创新工作方式,拿出绣花功夫,把工作做细做精,才能烹出市民群众满意的‘鲜滋味’,让文化社区绽放魅力。”潍坊市文明办相关工作人员说,接下来,该市将进一步探索文化社区建设,着力推进市域、县域试点工作,力争培育一批具有“潍有书香”、文化传承、文明风尚、全生命周期育人等特色的文化社区品牌,不断满足市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需求与新期待,为建设更好潍坊增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