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冯仑:90%的人误解了人脉的本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冯仑:90%的人误解了人脉的本质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ON4JAFR055650AZ.html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的慨叹,道尽了人际的偶然与必然。但今天,多少人将“相逢”视为一场精心策划的追逐?酒局上推杯换盏的谄媚,朋友圈里刻意讨好的点赞,仿佛人脉是一张能靠技巧编织的网。冯仑却一针见血:“人脉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吸引来的。”

人脉的本质:磁场还是技巧?

一场失败的酒局

深夜的酒吧里,李磊又一次喝到胃痛。他记不清这是本月第几次“拓展人脉”,只记得某位老板说“下次合作”时的敷衍微笑。他曾以为,只要混进圈子、加够微信,就能撬动资源。直到某天,他因项目急需资金向“人脉”求助,收到的却是沉默或推诿。

“酒肉朋友易得,雪中送炭难求。”李磊的经历,正是冯仑口中“价值观不匹配”的典型。那些因利益而聚的关系,终会因利益而散。

哲学思考:人脉的本质是磁场

冯仑将人脉比作磁铁:“你若是一块废铁,再靠近磁石也只能短暂吸附;但若将自己炼成磁石,万物皆向你而来。”

这背后藏着吸引力法则的深层逻辑:相似性引发共鸣,互补性强化联结。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人与人的吸引亦是如此——你是什么样的人,便会遇见什么样的世界。

实力与社交:如何平衡?

真实案例:从自卑到破圈的蜕变

2019年的小韵,是个因出身农村而自卑的职场新人。她拼命模仿同事的穿搭,参与所有聚会,却始终被视作“透明人”。直到某天,她决心不再讨好任何人,而是专注提升专业能力。三年后,她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项目总监,曾经的“高攀不起”的客户主动邀约合作。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的叹息,道破了人脉的真相:关系的质量,永远比数量更重要。

方法论:成为“社交公分母”的三重境界

  1. 价值观筑基:守正出奇的智慧

冯仑创业初期,清华大学教授王鲁光仅因一句“守正出奇”的忠告,便甘愿担任其公司监事长。没有利益交换,只因价值观的契合。正如欧阳修所言:“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

  1. 实力破圈:专业是最高级的通行证

冯仑提出“10-30-60法则”:人生中真正关键的人不超过10个。李雪琴从网红到脱口秀顶流的蜕变印证了这一点——当她用才华证明价值,圈层自然升级。

  1. 成为“公分母”:文化人与手艺人的破壁力

齐白石雕花木匠出身,却以画作打通文人雅士的圈子;余华曾是牙医,靠一支笔让全世界记住他的名字。冯仑说:“手艺人永远不缺朋友。”因为专业本身,就是跨越阶层的桥梁。

专注自我与社交孤立:如何取舍?

人脉如树,根系决定繁茂

想象一棵树:枝叶是社交网络,根系是自我价值。多少人只顾修剪枝叶,却忘了根系羸弱的树,注定在风雨中倾倒。王维写下“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时,靠的绝非酒量,而是诗中流淌的赤诚。

数据与痛点:社交焦虑背后的真相

调查显示,70%的职场人认为“无效社交”消耗精力。这种焦虑源于一个误区:将人脉视为“资源池”,而非“共鸣场”。冯仑犀利指出:“当你总想着‘求人’,关系早已失衡;唯有‘助人’,才能织就牢不可破的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与其在觥筹交错中迷失,不如将自己活成一片森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