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圩镇复兴记:水乡古镇焕发新时代活力
南海圩镇复兴记:水乡古镇焕发新时代活力
在广东佛山南海区,一批因水而兴的昔日圩镇、集市正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引领新一轮复兴热潮。随着"水上南海"战略的推进,这些承载着千年历史记忆的城镇正在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水网发达的佛山南海,城镇的兴衰总与水息息相关。千百年来,纵横交错的水网为南海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一批圩镇依水而建、逐水而兴,成为重要的物流中转和集聚地,诞生了珠三角最早的商品经济,孕育出灿烂的广府文化。
纵横交错的水网为南海提供了便捷的物流通道。九江宣办供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路网建设,水运式微,这些墟镇又抓住产业发展浪潮,形成了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奠定了珠三角世界工厂的基石。但早期的无序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专业镇面临着转型的迫切需求。与此同时,随着行政区域的撤并,如何激发原撤并镇街的发展活力,成为摆在南海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如今,这道题的答案逐渐清晰。随着"水上南海"战略的推进,水文化的价值再次被发现,一批因水而兴的昔日圩镇、集市正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引领新一轮复兴热潮,在城与水的交织中,续写着南海千年"城变"故事。
重现十里长街繁华
"这是一个重新聚集外界目光,重塑十里官窑价值的巨大机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官窑文化艺术中心揭牌仪式上,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创始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特聘教授李见深兴奋地说。作为"十里官窑总营造师",他第一次到官窑看完出土瓷器后,就萌生出一个想法,在十里官窑里设置几个节点,将古窑的核心"点燃",重新找到千年官窑的价值和魅力,让世界重新看到官窑,而文化艺术中心的落成,为这一想法提供了落地支撑。
"十里长街十里商"的官窑古驿,见证了南海千年繁华。地处南海北部的官窑因水而兴,古有"百粤通衢"之称,是南海县广州城取道北江上中原的主航道,瓷器、商品等由此水道运出,都会的发展、人口的集聚和贸易的刺激,带动了陶瓷业等手工业的勃兴,官窑逐渐成为南海区内历史最悠久的圩镇,于清代乃至民国初年最为鼎盛。
"十里官窑"是当时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沿着西南涌河堤上的官窑圩市东西走向成"一"字形,街中走道为三板青石铺就,全长10华里(5公里),沿街杂货铺、茶楼、邮铺、驿馆等各种店铺林立,圩内人口过万,繁华一时。
如今,当年的繁荣景象将以全新方式得到重现。为了重新擦亮"十里官窑"的文化名片,南海以"南粤古驿·十里官窑"作为"水上南海"建设的重要节点,成为13个"文旅+水经济创新示范区"之一,结合水乡肌理、广府商贸、民俗特色,规划建设一条集文化体验、娱乐休闲、商业居住等多功能业态为一体的儒商文化古驿道与民俗文化街区,赋予旧街以新活力,重现来客熙熙攘攘的盛况。
随着"水上南海"战略的落地推进,像官窑这样的老城镇迎来了全新发展机遇。5月21日,首届金沙户外生活节拉开帷幕,近2000人组成的11个特色方阵,用脚步丈量13.8公里美丽碧道和岸线,擦亮"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
丹灶将以"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为核心战略, 构建四位一体的国际化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丹灶宣办供图
三个月前,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正式启动建设,丹灶提出以"金沙户外"区域公共品牌打造为核心战略,打造南海首个现代运动品牌,依托东平水道优质水资源,构建"户外生态、户外运动、户外艺术、户外产业"四位一体的国际化金沙户外休闲运动岛,力争形成超200亿元产业集群。
更早之前,去年11月在大沥镇盐步社区举行的稻田音乐节现场,大沥镇宣布启动盐步老龙1432项目建设,通过活化百里芳华盐步老龙示范区、南海酒厂、南海粮仓、盐步直街等区域,打造一个集办公、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城、产、人、文融合的标杆文旅创意产业项目,以老龙文化为魂,融合美食、民俗、产业等文化元素,打造一个国家级AAAA老龙文化主题景区。这也是南海首个以文化为主题脉络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片区。
官窑、金沙、盐步,这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在见证了南海千年发展历程后,正以全新面貌向世界展示一个更现代、更人文、更活力的南海。这背后,一场以"水上南海"战略为推手,传统城镇加快复兴的热潮拉开帷幕,折射了南海城镇兴衰与水紧密交织的历史。
圩镇见证南海千年"城变"
一部南海2200年的建城史,就是一部南海人与水激烈碰撞、互相交融的历史。
西江、北江奔流千里,在三水思贤滘短暂相通后,进入下游珠江三角洲网河区内,塑造了南海三江汇流、通江达海的地理特征。在南海10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着899条大小河涌,覆盖了85%以上城乡空间。
珠江水系不仅形塑了南海,更是广府文化的天然源流,承载了珠三角移民流、经济流和能量流,成为广府文化演化的地理基础。
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温春来长期研究岭南文化发展脉络,他认为南海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呈现出海纳百川的文化赶潮现象:从秦汉时代华夏先民的逐潮而下,到唐宋时代南粤商旅赶潮而出,宋元时代中原移民逆潮而生,再到明清时代广府人民知行合一、遏潮而兴。在这个过程中,南海逐水成圩,因村成市,形成强烈的"市"文化,发展出高度的城市文明。
圩镇的繁荣兴旺正是这种"市"文化的重要体现,在南海的不同发展阶段,圩镇呈现出由北向南的兴替脉络,形成了广府源流文化带、省佛通衢文化带、桑园围文化带三条文化带。
2000多年前,秦朝在南海设郡后,中原丰富物资沿西南涌、石门相关古驿道、古水道顺畅南下,南海沿岸的商贸逐渐繁荣。到了唐宋时代,广州港的贸易臻盛,位于南海北部的官窑驿因扼守西南涌、芦苞水要冲,是西江、北江往来商旅所必经之地,率先形成圩市,发展至极盛,推动了广府源流文化带的形成。
2022年度广东重要考古发现,证实了"南海一号"大量器物源自南海区的文头岭窑和奇石窑,其中文头岭窑正是官窑名字的来源,印证了官窑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当时的重要地位。
宋元时代,随着西南涌日渐淤塞,西江、北江水脉成为服务广州港的重要支点,加上新一轮移民潮的到来,南海发展重心逐渐南移。
十七世纪初至十九世纪末,随着佛山镇的崛起,珠三角迎来了著名的广佛周期。佛山史专家罗一星认为,这是广佛并驾齐驱、共据岭南市场中心地位的300年,千年商都广州与帝国铁都佛山,成为最高层级的中心市场,引领着当时的城市发展,而连接两大中心市场的省佛通衢,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光时刻。
全长约20公里的省佛通衢曾经有大大小小的桥梁16座、渡口8个,沿线商贸文明兴旺发达,七十个圩集市场星罗棋布,见证了广府文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了省佛通衢文化带。
盐步的老龙文化正是省佛通衢文化带的重要代表。盐步老龙最早可追溯到1432年,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前往广州泮塘探"契仔"是盐步老龙礼俗最重要的仪式,而翌日广州泮塘龙船则会回访"契爷",数百年来传统不变,盐步老龙也与广州泮塘、坑口、茶滘等地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了广佛两地文化交流的紧密纽带。
几乎在广佛周期同一时期,西江干流流经的桑园围越圈越大、越围越固,围外抵御洪涝,围内成为"粤东粮命之区""蚕桑千里沃壤"。数百年来南海人在这里耕读传家、大兴文教、桑渔并举、工商兼业,创造出闻名遐迩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农业的专业化带动商品经济的繁荣,大量圩市崛起,形成了桑园围文化带。
桑园围文化带自古文风鼎盛,人才士绅辈出,他们热衷建设地方、教化乡土,在推动地区良治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位于北江边上的沙头正是乡贤文化的典型代表。清末民初,沙头人多外出经商,催生了一批殷商巨富,他们当中有一批人决定将"兼济天下"理想变为行动。1883年,由沙头当地五位商人、中医等发动海外及省港澳热心家乡慈善事业的同胞投资兴建了万安医院,后改名万安善院。历经140年,这里成为全体沙头人乐善精神的原点。
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圩镇推动了南海的繁荣兴旺,塑造了南海融合南北、会同中西的文化特点,成为南海海纳百川地域性格的重要体现。
激发原撤并镇街活力
圩镇发展因水而兴,随着路网建设,南海发达的水运逐渐式微。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一批传统圩镇摇身一变,成为产业特色鲜明的专业镇,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位于东平水道边上的金沙正是其中的典型。历史上金沙依托便利的水环境,成为重要商贸集散地,其中的罗行圩更是广东竹器三大圩市之一,吸引了八方客商前来进货,竹器甚至卖到东南亚。
改革开放后,昔日繁荣圩市归于沉寂,金沙再次抓住机遇,从小五金起步,引领了民营经济发展,诞生了南海首批"万元户"。时至今日,以金沙为主的丹灶辖区拥有五金企业超6000家,产品涵盖灯饰五金、厨卫五金、汽配机械等3万余类,成为远近驰名的"中国日用五金之都"。
但由于前期发展粗放,近年金沙五金产业日益暴露出规模散小、创新驱动力不足、品牌影响力衰退、环保安全隐患凸显等瓶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压力。
金沙的转型困局并非孤例,过去几十年,南海一批传统城镇抓住产业发展浪潮,形成了一镇一产业,成功嵌入到全球产业链,带动了昔日圩镇的再次繁荣。
上世纪80年代初,官窑引入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商美泰集团,带动了玩具产业蓬勃发展,到了2004年,官窑的玩具业产值达到20.63亿元,达到了产业发展顶峰。顶着玩具王国的桂冠,官窑工商业兴旺发展了20多年。
几乎同一时间,盐步引进了第一家港资企业,以"三来一补"的形式加工内衣出口,成为中国现代内衣工业的发祥地。随后盐步的内衣企业遍地开花,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逐渐崛起。到2002年,盐步已有内衣企业100多家,年产1000多万打,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称号。
在很长一段时间,专业镇经济下的产业集群是南海最具活力的经济单元,支撑了南海经济长期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但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发展模式也随着经济发展逐渐走到尽头,随之带来的产业结构单一、土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挑战,造成了发展动能不足。
另一方面,2004年底南海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原来17个镇(街道)变成8个镇(街道),包括官窑、盐步、金沙、沙头等一批历史悠久的城镇不再以独立镇域而存在,并镇后如何确保这些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南海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去年底,南海区第十四届党代会第二次报告就指出,要建优建强"七湖三湾一站一园"重点片区,每个片区都要突出优势特色,围绕功能互补、产业配套、服务共享,辐射带动原撤并镇街焕发新活力。
如何让老城镇焕发新活力?"水上南海"战略的推进提供了全新机遇。
向世界出发讲述全新南海故事
4月底,在里水梦里水乡景区,随着"里水花月夜"夜游项目的启航,《"水上南海"以水为脉、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战略》正式发布。南海提出以水为脉,融合生态、生产、生活,贯通历史与未来,通过全面优化空间布局、推进绿色发展、提升城市品质、传承岭南文化,实现"城产人文"高质量发展。
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全新发展思路下,141项重点建设项目将逐步铺开,涵盖了水生态、水交通、水经济、水生活、水人文五个方面,一同被激活的还有沉寂多时的原撤并老镇街,一张张发展蓝图点燃了发展的新希望。
在官窑,以官窑文化艺术中心为核心引擎,将开展官窑陶瓷文化专题研究、文化引领更新关键,推动官窑文化艺术客厅、官窑粮仓美术馆、官窑国际陶艺艺术创作中心和世界生活艺术大集落地,同时搭建生活方式新场景,打造住宿体系、书院体系、新消费体系等多个节点,构建多业态文旅消费场景,让千年窑文化和在地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5月12日,狮山镇举办"水上南海"之官窑生活家论坛。戴嘉信 摄
此外,以十里官窑为基础,南海将继续盘活郁水官驿文化带,并以流域为延伸,全面整合南国桃园、东风水库、南海影视城等周边的资源,全力打造大桃园产城活力区,以水为带,全面推动郁水官驿文化带和大桃园产城活力区融合发展。
"这是盐步的高光时刻,盐步正昂首阔步登上有史以来最大的舞台。"对于盐步老龙1432项目的启动,盐步社区党委书记刘霭仪在朋友圈里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盐步老龙1432项目不仅是一个文化活化项目,更是以文化引领老城镇全面振兴的开端。
接下来,大沥还将进一步推动盐步旧城片区改造,将盐步旧城片区品质不高、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结合片区外立面、绿地、公园等整体改造,推动城市存量空间的活化与利用,用盐步老龙的精神唤醒盐步社区文化记忆,实现人居环境、经济、产业、文化的综合协调。
在沙头,万安善院作为乐善精神的源点,正焕发出新光芒。为活化古建筑,延续万安善院的乐善精神,去年底,九江镇政府启动万安善院修缮计划,仅用时4个多月,就完成了修缮工程。
万安善院的重修让退休老师老志材再次看到了沙头人的凝聚力。在得知万安善院重修的消息后,老志材第一时间进行了捐资,同时发动身边的叔伯兄弟共同参与。"万安善院代表的不仅是慈善精神,更是沙头凝聚力的体现,包括一批海外乡贤也积极参与捐资,他们为家乡的繁荣昌盛感到自豪。"
5月1日,在众多九江本地乡贤、群众的共同见证下,九江镇举行了万安善院启用仪式,这座见证沙头地区140年善行的地标性建筑翻开了全新一页。
5月1日,重修后的万安善院启用。戴嘉信 摄
5天后,在金沙岛上水口路的尽头,随着幕布的拉开,"新南海一号"全球艺术航海启航地标揭开盖头。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展示南海文化形象,南海通过与知名艺术家向阳合作,推动"新南海一号"全球艺术航海计划,以南海金沙为起点,开展一系列多元化的全球人文交流公共项目,打造成为面向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的公共IP。
在向阳看来,南海的地域文化是水文化、海文化,正因为南海有水一样的包容精神,全球艺术航海启航地标才会选址落户这里。未来"新南海一号"将沿北江进入珠江,再从珠江口航向世界,开启一趟涵盖科技、艺术、文化等多元化、国际化的人文交流之旅,同时该项目计划以水为脉,将全球人文交流成果带回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