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面对人生的虚无感?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面对人生的虚无感?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11/06/60288091_1120037774.shtml

最近看到一个不错的公众号,作者四十多岁,在职场摸爬滚打,后来创业成功,人生阅历丰富,熟稔生存法则。我比他年龄小一些,经历也少一些,看他讲这些事情会觉得新鲜,但读了十来篇文章后,感觉作者似乎有种看透世事而觉得虚无的状态,认为天底下没有新鲜事,来来回回就那点儿东西。尽管我的阅历不如他丰富,但我理解他的感受,因为人类的历史几乎全是重复,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注定会再一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很难不让人觉得无聊,无聊久了,就是虚无。

不仅是这位作者有虚无感,罗翔教授也在文章中说他有虚无感,哲学家叔本华也有虚无感。有时候在想,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喜欢分享人生经历,做大众的人生导师,为什么呢?

大概是他们觉得人间如同一场游戏,游戏规则就那些,他们依靠这套规则实现了财务自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结果发现自己不管有多少钱,一天也就吃三顿饭,睡一张床,买一堆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继续用那套熟悉的游戏规则去追求物质,就像是把一个通关的游戏又打了一遍,把吃过的东西又嚼了一遍,是乏味的。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玩腻了,厌倦了,觉得人生继续这样下去毫无意义,让人觉得虚无。于是他们选择了分享,把自己熟练掌握的社会游戏规则告诉别人,让别人也去体验他们曾经体验的快乐,有点助人为乐的味道。在我看来,冯唐讲《资治通鉴》就是出于这样的动机。雷·达利欧写《原则》,大概也是这样的动机。

人生就像一场游戏,有些人一辈子都找不到游戏规则,难以通关,在游戏里苦苦挣扎。有些人玩两次就找到规则了,迅速通关,但容易感到虚无。让那些迅速通关的人帮助那些苦苦挣扎的人,前者从帮助后者中得到快乐,后者从得到前者帮助中得到快乐,各取所需,良性循环,其实挺好的。

面对人生的虚无时,除了通过分享来帮助别人,还有别的方法吗?我认为是有的,儒释道提供了不同的方案。

儒家的方案是什么呢?是树立远大的目标,然后持续去追求。这个目标几乎无法完成,其实也不需要完成,它的价值不在于完成目标,而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达到'至善’的状态?屈指可数,其实不需要你达到,只需要你无限接近就好,这样你就一辈子都在追求目标的路上,没时间虚无,让你活的有劲儿。

道家的方案是什么呢?是顺其自然。人生不需要目标,好好活着就行,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办不到就接受它。用这种态度生活,谁也束缚不了你。如果你感到虚无,那就虚无吧,当你接受了虚无,虚无就消失了。

佛教的方案是什么呢?是承受因果。一切都是注定的,此刻的结果都由之前的原因决定,比如你今天几点起床、吃什么东西、遇到什么人......你以为是随机的,其实是确定的。比如你为什么7点25分起床呢?因为你8点30要上班,路程需要30分钟,洗漱15分钟,加上你养成的生物钟,以及昨晚的睡眠质量等因素,决定了你那一刻要起床。既然一切都是注定的,那么虚无也是注定的,跟其他不虚无的事情没什么差别。换句话说,没有虚无,也没有不虚无,都是一样的,那就别自寻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好当下。

至于选择哪一种方案,因人而异,最好不要在各种方案里来回横跳,一个时间段只选择一种,在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方案,我觉得就挺好。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