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研发云轨,每公里成本比地铁低8亿,为何中国要全面叫停?
50亿研发云轨,每公里成本比地铁低8亿,为何中国要全面叫停?
近年来,随着城市交通问题的日益严重,一项名为“云轨”的新型轨道交通系统引起了广泛关注。它被誉为是城市交通的新“救星”,其独特的设计和低廉的建设成本曾让人充满期待。然而,这个曾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却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和投入后,最终被全面叫停。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云轨:曾被寄予厚望的“新星”
云轨是一种跨座式单轨系统,其核心特征是通过高架轨道让列车在空中运行。相比传统的地铁,它具有明显的优势:建设成本较低、施工周期较短、对地面空间占用极小,而且配备了电池储能系统,能够在断电的情况下继续行驶3公里以上。
这些特点使得云轨在许多二三线城市迅速获得了青睐。据统计,当时全国有超过20个城市表达了建设意向。
更让人振奋的是,云轨的运行速度可以达到80公里每小时,理论上能有效解决城市中小型出行需求问题,尤其适用于交通压力较大的二线及三线城市。而其每公里造价相较地铁低出8亿的优势,令其成为了城市交通改革的一个“新希望”。
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渐渐浮现
尽管云轨项目的起步阶段看似一片光明,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项目投入建设,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首先是建设成本的飙升。以桂林为例,最初预估的每公里2.65亿的造价,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算,甚至接近或与地铁的成本相当。
此外,云轨所使用的胶轮相比地铁的钢轮,寿命仅为其四分之一,这意味着高频率的维护和更高的运营成本。雨雪天气时,额外的除雪和防滑设备也使得运营成本不断攀升。
更为严峻的挑战来自于云轨的运营效益。以汕头的云轨项目为例,试点线路的客流量远未达到预期,日均客流量仅为设计容量的30%。在银川,云轨的最高时速仅为25公里,而非原计划的80公里。
这使得云轨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客流不足和收入偏低,使得云轨的投资回报率显得难以理想,且难以弥补其高昂的运营支出。
甘肃天水的云轨项目成为了云轨项目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一条投资高达90亿的云轨线路,年收入仅有160万,而每年的运营成本却高达4000万。如此巨大的亏损,让原本看似低成本的云轨项目显得负担沉重。
即便如此,项目一旦投入运营,就几乎无法停下,只能继续面临巨额的亏损。这样的经济账单,任何城市的财政都难以承受。甚至,部分已经建成的云轨项目,如四川广安的云轨,已经建成六年,却仍未投入使用。
为何叫停?经济与技术双重压力
2018年,云轨项目在中国全面叫停,虽然其在国外仍然有一些进展,但国内的彻底停滞暴露出其经济性和技术适配性上的重大问题。云轨虽然具备低成本的优势,但其低客流量和高维护成本让项目难以实现收支平衡。
对于一些中小城市,云轨未必能够承载起主干交通的重任,而对于大城市来说,它又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
更值得注意的是,云轨的高架轨道设计在城市景观和居民生活质量方面引发了不少争议。特别是在银川的试点项目中,沿线居民频繁投诉噪音扰民,这直接影响了云轨的社会接受度。
国际经验与未来探索
尽管云轨在中国遭遇了停滞,但其技术本身并非没有前景。事实上,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云轨仍然在进行着试点与探索。例如,2022年,比亚迪在巴西建成并交付了一套云轨系统,展现了该项目在特定市场的可行性。
从国际经验来看,类似的单轨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并不顺利。美国西雅图的单轨列车系统虽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解决了部分交通问题,但由于高昂的维护成本和客流量的不足,最终逐渐被边缘化。
而东京的单轨系统却凭借其高效的运营和良好的衔接性,成功维持了较高的利用率。这表明,云轨技术的前景不仅仅取决于其技术本身,更取决于其是否能与城市的整体交通网络相辅相成。
结语
尽管云轨在中国的发展遭遇了挫折,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没有前景。在新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单一模式的失败或许只是更大创新的起点。未来,云轨能否与无人驾驶技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结合,成为一种更加灵活、高效的交通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对于中国这样的快速城市化国家而言,交通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在发展任何一种新技术时,必须全面权衡其经济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云轨的叫停,或许是一种谨慎的选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为未来寻找更适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