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十年观察:现实矛盾之二:制度惯性与制度重构(续)
商业航天十年观察:现实矛盾之二:制度惯性与制度重构(续)
导读:商业航天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制度惯性与制度重构的矛盾尤为突出。本文深入分析了商业航天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机构分散、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以及安全监管体系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制度惯性与制度重构的冲突
制度重构的极大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制度创新实践中的犹疑、反复、患得患失。
管理机构分散
商业航天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商业航天的现实发展。具体而言,包括:
- 利益主体多元,政出多门,缺乏一个协调各方利益、优化资源配置、督促政策执行以及维护市场秩序的最高行业管理机构。
从目前来看,尽管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陆续出台了相当多的鼓励商业航天发展的政策和规划,但由于存在多个独立且缺乏有效协调机制的管理主体,如军方、航天局、工信部、国资委、地方政府等等,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往往基于自身利益诉求各行其是,极易出现行业管理混乱和内耗的局面,极大地消磨了产业发展的动力,也使政策红利大打折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商业航天企业专注于创新和发展的时间与精力成本,疲于协调各种关系。
管理主体的多元是商业航天产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传统的航天管理体制框架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制度惯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制度重构的核心之一就在于建立一个超越各利益主体、具备高度权威性的国家级商业航天管理机构。该机构负责制定统一的战略规划、政策框架和标准体系,强化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同时,通过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评估,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精准落地,推动商业航天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机制不完善
商业航天的进入门槛极低,低门槛的准入条件虽然激发了广泛的参与热情,但由于缺乏严格的资质审查和监督机制,低水平重复问题突出,更有甚者,借商业航天之名之政策红利招摇撞骗、滥竽充数者也不鲜见,导致乱象丛生,损害了行业形象,降低了投资者信心。
另一方面,在航天核心领域和主要市场上,过高的门槛和封闭性限制了商业航天企业的参与度,使整个行业难以形成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商业航天特别是民营航天企业的业务还徘徊在航天核心领域和主要市场的外围,限制了有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的发展空间。这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困境,仍然是传统管理体制与商业航天发展逻辑相悖离的表现。
对此,制度重构的关键是,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资质审查和监督体系。通过设定明确的准入标准和审批流程,确保进入市场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日常监管和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同时,针对航天核心领域和主要市场的高门槛和封闭性问题,应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商业航天企业参与重大项目技术研发和市场竞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商业航天与国有航天的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产业发展格局。
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目前,我国商业航天的产业带动效应体现得并不明显。首先,商业航天的产业体量较小,产业链上下游的带动及其规模化发展严重不足。其次,技术溢出效应不足,航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二次开发缺乏真抓实干的平台以及有效的机制支撑;市场开发和应用拓展更是乏善可陈;已有平台,也不过还是内循环。第三,商业航天对地方经济的辐射作用体现不明显。
从产业布局的角度来看,尽管目前很多地方都大力发展商业航天,但对商业航天传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一哄而上的低水平重复情况并不少见,自上而下都缺乏统筹协同和长远规划。这种跟风式发展无论对地方经济还是商业航天的长远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事实上,商业航天的带动效应和溢出效应是其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运行机制必然与传统航天相对封闭、独立的运行机制有着本质的差异。这种差异,需要全新的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以及创新的商业模式支撑。
安全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商业航天活动涉及高风险和高技术,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当前安全监管体系在覆盖范围、监管手段、应急响应等方面还相当滞后,难以有效保障商业航天活动的安全性。基于商业航天与传统航天运营机制的差异,安全监管体系面临更严峻的挑战,需要在法规与政策、风险评估与管理、设计与制造安全、发射与运营安全,应急响应与救援等方面加快完成制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