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进展

引用
1
来源
1.
http://web.tccf.org.tw/lib/addon.php?act=post&id=5180

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本文将从中医对癌症的理解出发,探讨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要了解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医如何看待癌症。古代医家对疾病的认知多来自于观察,在《黄帝内经·灵枢》中对肠瘤的描述:“有所结,气归之,卫气留之,不得反,津液久留,合而为肠瘤。”这段看似抽象的古文,却与现代医学对癌症形成的认知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我们可以将“结”理解为代谢周期异常的细胞群,这些本应凋亡的细胞由于基因突变或致癌因素等原因产生了不死性,这些细胞群便形成了“结”;“气归之”在现代医学中可以理解为这些异常细胞会诱导血管新生,使得身体的营养、气血都流向异常细胞,间接导致癌症患者体力下降、体重减轻;“卫气留之”,卫气的功能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免疫防御,让身体具有屏障防御作用,能够抵御外来病原体,也能清除体内异常组织,但具有不死性的细胞组织是不被免疫系统识别的异常组织(免疫逃逸),这些无法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异常组织只能留在体内继续发展;任由异常组织成长为恶性肿瘤后,人体的代谢功能就无法恢复正常运作,即为“不得反”;身体代谢紊乱导致“津液久留”,生理性的水分滞留在体内形成病理性的水肿、痰,甚至让周围组织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综合以上病机发展便“合而为肠瘤”。

通过古文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思考,可以看出中医对癌症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肿瘤本身,而是对人体整体的考量。在中医诊断学中的“望、闻、问、切”中,“问诊”最能体现这一点,其中《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要辨别患者现状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寒热与汗。还记得之前提到的“卫气”,在《灵枢》中有明确描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其主要功能包括保护肌表、防御外邪、温养肌肉、皮毛、调节汗腺、汗液排泄以及调节体温等,涵盖了寒热与汗的概念。中医对人体乃至癌症患者的核心思考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体内卫气能够使身体调节寒热与汗液排泄功能正常运作,打造免疫系统正常运作的环境,进而带动代谢正常的人体环境,使病邪或肿块等疾病不易存于体内。

理解了中医对癌症形成的看法与调节人体正气的观念后,我们可以制定中医治疗的策略。调节人体整体正气(提升免疫识别)即“扶正”是关键,但在肿瘤与癌症发展的同时,可以理解为有血管新生的异常肿块且常造成病理性痰饮与慢性炎症的情况,必须对局部肿瘤采取措施,即所谓的“祛邪”。

在“扶正祛邪”的治疗策略中,应先祛邪再扶正。使用清热解毒的方法,来抑制肿瘤炎症或身体慢性炎症反应,并帮助肝脏排除代谢产物;使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来改善身体血液循环并降低血液黏稠度,让身体能为正常细胞提供足够的氧气;还可以使用软坚散结药物,调整结缔组织代谢并抑制肿瘤生长,使用祛痰利湿药物,加速病理性代谢废物的清除,以上祛邪的功能主要是降低肿瘤对人体的继续侵害并预防转移。扶正时则以增强体内正气为主,提升免疫细胞识别癌细胞的能力,通过补气中药提高人体白细胞数量,使身体恢复免疫功能,改善放化疗后的疲劳等不适反应。

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与中医理论,中医对癌症的认识与治疗方法有了新的突破。现代中医会根据肿瘤部位、病理类型、生长速度等因素,将癌症进一步分为阴阳寒热。例如,身体上部、表层的肿瘤多属于热性癌症,而内脏肿瘤如胰腺癌、肾癌等多属于寒性癌症;在病理类型方面,同一器官的癌症因病理形态不同也有寒热之分,以肺癌为例,鳞状细胞癌多为热性癌症,而肺腺癌因病程中易出现胸水等症状,则多归为寒湿性癌症;在肿瘤生长速度方面,容易被发现或发病时间短的多偏属于阳证,若肿瘤发病时间长且不易被发现则多属于阴证。通过中西医结合,中医在癌症治疗中的介入更有依据。

癌症患者从确诊开始,可能会面临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西医治疗方式。在癌症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都有可能提供帮助。

手术治疗后,患者在切除肿瘤的伤口周围常有大量炎症介质,出现发热、发红等症状,此时伤口的通透性增加,容易出现肿胀,且手术后身体的气血损耗较大,气虚会导致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足,血虚则会导致血球生成不足、伤口愈合缓慢等问题。如果此时中医介入,可以配合清热解毒药物来降低炎症反应,改善局部发热;使用祛痰利湿药物,加速局部废物代谢,改善局部肿胀;再利用扶正法,使用一些补气血药物,促进血球生成与血液循环,达到术后中医调理的目的,有助于加快恢复时间和提升修复时的精神状态。

化疗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通常可以使用扶正法来缓解不适;如果使用紫杉醇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肌肉疼痛,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提到“诸寒收引”,与《濒湖脉学》中“紧为诸痛主于寒”,可以理解关节肌肉疼痛多由寒邪引起,因此可以推断紫杉醇药物偏寒性,此时可以使用舒筋散寒搭配活血通络法来改善紧痛等症状;如果使用艾瑞莎、抗癌妥可能会引起皮肤干燥、红痒或口腔溃疡、手足综合征等,根据“诸涩枯涸,干劲皱揭,皆属于燥”的理解,这类药物药性偏燥,可以使用滋阴润燥法改善皮肤干燥、红痒、口腔溃疡;更有癌症患者在化疗期间出现癌因性疲劳、骨髓造血功能抑制等问题,在中医学中认为白血球属阳,红血球为阴,紫杉醇药物常引起白血球降低,可知偏寒类药物易伤人体阳气,另外像健择偏属热药,对人体会造成较大损伤,常使全血指标降低,这些引起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血球偏低,连带影响人体的精气神,而有癌因性疲倦的症狀出现,此时扶正的补气养血法,正是中醫介入的好時機,可提升全血數值並改善癌因性疲憊。

放疗后,癌细胞凋亡产生的代谢废物常会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中医可以利用清热解毒药物降低炎症反应,让正常细胞得以尽早修复,用祛痰利湿药物加速死癌细胞与废物代谢,降低后续组织纤维化,再用扶正培本法,调节免疫,加速免疫系统修复;针对放疗后会导致的局部皮肤炎,已有中藥外用藥膏─紫雲膏對預防放療後皮膚炎有效與安全性的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紫雲膏可降低第二與第三級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率,且不會引起不良反應。

如果患者处于靶向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皮疹、皮肤干燥、口腔炎、甲沟炎或腹泻等问题,由上述症状可知靶向药物偏热偏燥,因此中医治疗方面,可以使用滋阴清热、凉血活血等药物,来改善皮疹、皮肤干燥与发炎等问题。

在荷尔蒙疗法中,由于不同药物的药理机制会引起不同的副作用,但可以归纳出几种类型:抗雌激素的泰莫西芬可能会出现脸潮红、发热、月经不规律等类似更年期症状,可以使用养阴疏肝补肾法处理,也可能出现静脉血栓、子宫内膜病变等,多使用活血祛瘀法应对;芳香化酶抑制剂的氟维司群可能会出现肌肉关节疼痛、骨质疏松或胃肠道症状,可以使用补肾健脾疏肝法来缓解;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的戈舍瑞林或雌激素受体拮抗剂可能会有头痛等不适症状,多是由于肝经郁结引起,可以使用疏肝解郁法来缓解。

中医的免疫疗法主要体现在“扶正”,可以调节免疫,扶固正气,是中医药调节免疫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β-葡聚糖如何作用于人体免疫与癌细胞,在某些中药中含有β-葡聚糖成分,可以作用于免疫细胞上的多种受体,激活各种信号通路,促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都参与免疫调节,包括启动先天和后天性免疫反应,以达到扶固正气、调节免疫的功效。

针灸疗法方面,美国癌症信息网已将针灸作为癌症疼痛控制的建议之一,哈佛大学癌症研究所也证实:针灸可以改善癌症治疗后的后遗症。其主要适应范围包括癌症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便秘、瘙痒与神经病变,还可以改善关节疼痛等,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肿瘤细胞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复杂的,甚至因为自身情绪问题推进了癌症病情的发展,在中医辅助治疗下可使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药物来帮助调节情绪状态。在面对复杂的癌症病情时,需要多种西医治疗对策并存,如果能加入中医的阴阳寒热等理论辨证,使用中医药或配合针灸治疗,可以帮助癌症患者改善西医治疗的后遗症,并能通过调节个体免疫,让身心达到较好的状态,以利于完成整个西医疗程,共同创造有效控制癌细胞生长的全人治疗方案。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