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关张,其实是父子关系而非兄弟关系
刘关张,其实是父子关系而非兄弟关系
刘备、关羽、张飞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生活在汉末三国时期。在《三国演义》中,他们通过桃园结义,结为兄弟,共同奋斗。然而,历史上他们的真实关系并非如此简单。
《三国演义》第一回记载了桃园结义的场景: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然而,史书《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的记载却有所不同: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也,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这些记载似乎表明三人关系亲密,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从《三国志》的记载可以看出,关羽和张飞实际上是刘备的部下:
(关羽)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曹魏的侍中刘晔在关羽死后也明确指出: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有馀。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
在古代伦理中,君臣关系更类似于父子关系。这种关系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基于血缘的亲近,另一方面父亲对儿子握有生杀大权。例如,赵匡胤称帝时,后周宰相范质就曾说:
“先帝养太尉如子,今身未冷,奈何如此?”
三国时期,曹植在《上责躬应诏诗表》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是以不别荆棘者,庆云之惠也;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舍罪责功者,明君之举也;矜愚爱能者,慈父之恩也:是以愚臣徘徊於恩泽而不能自弃者也。
这种将君臣关系类比为父子关系的现象,在二十四史中有多处记载。这种关系的形成,可能与游民价值观的影响有关。游民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关系,更容易形成“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这种价值观通过话本、说书、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作品广泛传播,影响深远。
综上所述,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并非兄弟,而是君臣。如果要用家庭伦理关系来比拟,君臣关系更接近于父子关系,而非兄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