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文化品牌之姓氏文化 人文祖根地百姓源流长
南阳文化品牌之姓氏文化 人文祖根地百姓源流长
南阳,这座位于伏牛山之北、汉水之南的城市,不仅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更是众多中华姓氏的发源地。从谢、邓、曾等大姓到其他众多姓氏,这里孕育了丰富的姓氏文化传统。近年来,随着根亲文化热潮的兴起,南阳作为众多姓氏的祖根地,吸引了海内外宗亲的关注和回乡投资,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南阳市图书馆有上百种馆藏家谱。
古谢国遗址。
割周楚之丰壤,跨荆豫而为疆。地处伏牛山之北、汉水之南的南阳,以水系区分,属于长江流域,而在地域上又属于中原地区,自古便为南北交通要冲。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阳成为南北文化交融的汇聚区,人文历史厚重,孕育出谢、邓、曾、吕、申、苑、甫等中华姓氏,并形成了著名的郡望南阳郡。据最新统 计,源于或望出南阳,加上与南阳有关的姓氏约有210多个。
近年来,随着国内姓氏、宗亲等根亲文化热潮再次兴起,南阳作为众多百家姓氏的祖根地和兴盛地,广受曾、邓、谢等海内外宗亲的关注,不同县区各个 姓氏宗亲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各类姓氏文化研讨、寻根祭祖活动纷至沓来,引来宗亲回乡投资建设,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论谱宛城
八方涌动根亲热潮
7月3日,由《大河报》与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联袂举办的“中原论谱”活动走进南阳,在南阳市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幕式。
南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著名作家秦俊在开幕式上表示,南阳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姓氏文化底蕴厚重。南阳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百家姓中 的邓、庞、谢、姬、康、丁、申等姓氏均发源或者望出南阳。目前南阳市现存的姓氏有七百三十多个。南阳的姓氏宗亲在保存本姓氏的族谱,修撰自己的家乘方面,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中原论谱”现场,前来参会的姓氏宗亲们显示出特有的热情,赵敬高老先生就是参会人员中的一个。今年79岁的赵老先生家住南召,1998年退 休后他退而不休,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用手中的笔,进行写作。这些年来,他除了编写家乡《南召县一峰山赵氏宗谱》之外,还编写《箴言民趣集》和《贤文史诗 选》等书籍。
来自西峡县的白玉先生,他主持编写了一部《中华白氏族谱》,把从远古时代的白氏始祖起源到唐代的所有的谱系,汇编一起。尤其是西峡县近三百年来的白氏的血缘关系的承续,在谱牒显示完整。
白玉先生自豪地说,他在编纂白氏族谱时,用数学法解决装帧和表述上的难题。比如姓名:18,白爱武,接下来是12-11-2。18表示白爱武在 同族兄弟中排行18;12代表白爱武的父亲是第12代,11是其父排行第11;2表示白爱武是次子。因为白玉先生编写族谱的思路独到,构思新颖,信息量极 大。他的编纂方法已经被南阳市12家宗亲机构编写家谱时所采纳。
南阳故郡
大姓豪族众“望”所归
南阳郡置郡于战国秦昭王三十年(前272),治所在宛县(今南阳市)。在宋人编纂的《百家姓》所列的106个郡望中,大约有10个郡望是许多姓氏所共有的,习惯上称它们为十大郡望,南阳郡便为其中之一。
据南阳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汤永良介绍,以南阳郡为郡望的姓氏很多,据初步统计有:邓、范、韩、白、叶、张、赵、岑、王、杜、刘、卓、扁、 姬、疏、束、帅、滕、阴、翟、庾、乐、员、资、樊、终、厉、隆等。郡望的形成多因名人而起。比如南阳张氏就出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淅川顺阳范氏出了商 圣范蠡、史学家范晔、哲学家范缜。
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众多姓氏源出南阳的主要原因。据近年来的众多考古发现可证,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南阳就一直是华夏先民生活和汇聚的主要 区域,他们创造出了岩书岩画等文明印记,广泛分布于今南阳境内的方城、唐河、鸭河、南召等地。商周时期,大小诸侯国与氏族在南阳境内林立,随着朝代更替、 战乱纷争等时代变迁,被灭亡和消失的诸侯国后人以国为姓,各种各样的姓氏随之出现,并伴随着氏族的迁移,继而向外扩展繁衍。
炎黄后裔
曾谢望族根源南阳
谢姓在新百家大姓中排名第24位。谢姓来源分为两支:其一,《世本·氏姓篇》云:“谢,任姓,黄帝之后。”其二,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攻灭申国,居于申国都城谢邑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因申伯为姜姓炎帝之后,所以这一支谢氏属于炎帝后裔。
《诗经》大雅中的《嵩高》记载:约在公元前823年,周宣王的舅父申伯迁封谢邑,以国为氏,从此谢邑改为申伯之新都,谢氏缘起。
1986年,唐河县“古谢邑考察小组”对符合《嵩高》、《水经注》、《唐县志》等历史典籍记载的古谢邑遗址进行详细勘察,挖掘古城遗址面积 1.25平方公里,发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物十八件,贵族玉饰五件,同时,发掘一石碑。《后汉书》、《资治通鉴》、《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书也记载有“谢 城在唐县南,湖阳城北。自申迁此,申伯之都”。
曾氏,新百家姓排名第32位,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
2011年4月13日至14日,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主办的研究认定会在方城县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现场考察了方城县与缯国有关的缯关、八里桥等遗址和遗物,并围绕方城与曾姓和缯国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
历史上的缯国历时夏、商、周三代。史书中,曾、缯、通用。《世本·姓氏》称:“曾氏,夏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曲烈所封之缯是最早的缯国。缯国因缯关而得名,位于今方城县境内。
方城县现存有缯关遗址,尤其是1993年发掘的方城八里桥夏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残片、石器、玉斧等,还有更具王权象征的石钺,这为夏时缯国在方城提供了重要依据。
寻根问祖
故乡南阳牵动四方
在谢姓、曾姓之外,吕姓、姜姓、申姓等均源出南阳。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共有753个姓氏。其中,源于南阳或望出南阳的姓氏约有210个,包括族姓和派生的姓氏以及世居繁衍于南阳的大姓。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是华夏民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独有人文符号,百家姓氏如同一株株参天巨树,凝聚着宗亲们的心灵与家园守望。众多的姓氏根亲源流,时刻召唤着他乡游子们前来寻根问祖,共同建设血脉故乡。
2013年10月,全球谢氏宗亲第五届恳亲大会在南阳唐河县举行,通过宗亲寻根谒祖,拉开了借力文化资源、促进项目回归的序幕。 唐河县 6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谢氏、廖氏、丁氏三姓为主的“姓氏文化”成为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在国内外牵起了一段段寻根情缘。几年来, 海内外谢氏宗亲代表团先后33次来唐河寻根,捐助资金数百万元用于发展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
2014年12月4日,中华曾氏拜祖大典暨“首届古缯国文化与中华曾姓源流研讨会”在方城举行,来自港澳台及内地各省曾氏宗亲近千人参加了拜祖大典。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八里桥夏代遗址(古缯国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缯国历史遗存的发现,激发了曾氏后裔的寻根热情。2012年12月12日,投资10个亿的古缯国文化苑正式启动。经过2年的建设,项目的重要 组成部分——古缯国博物馆在2014年11月底正式落成。当年12月,甲午年全球曾姓祭拜始祖大典成功举办,在其后的招商引资项目签约会上,来自全国15 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等地的曾氏宗亲与企业界嘉宾出席。当天,共有10余个项目成功签约落地,内容涉及机械装备制造、超硬材料、生态农业、养老度假等行 业,合同引资额28.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