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清北,大赚一笔,有奖50万的,有奖100万的,男孩拿奖372万?
考上清北,大赚一笔,有奖50万的,有奖100万的,男孩拿奖372万?
考上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不仅能获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还能获得巨额奖金。近年来,各地对考入清北学生的奖励金额越来越高,从几万元到上百万元不等。这种现象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优秀学生的鼓励,也有人担心这会带来不良影响。
清华北大是我国的最高学府,被称为“双子星座”,不分伯仲,它们是985大学的顶部,超出其它985大学一大截。
因此,谁家的孩子如果考上了清北,那真是祖坟上冒青烟儿的大事。
物以稀为贵,清华北大就这么两所,清北合起来每年招生只有7000人左右,如果除去各种保送生,每个省份平均分到200个名额,只有全省前100名左右的学生才有希望被录取。
河南省是个高考大省,前些年北大、清华每年分别在河南招生90人,近年来有所增长,清北加起来也只给河南300个左右的名额。
如果能够考上清华北大,那不仅仅是学霸,简直是学神了。
因此,如果哪个地方出一个清北的学子,他的风光不啻于过去的“状元郎”!
我长期从事招生考试工作,记得我们县出了2个高考状元。
省状元叫李凡,当年理科成绩是698分,被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那年这位同学的风光是一波接着一波的。
先是各大媒体采访报道,然后是带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在县城“游街”,然后是一个接一个的颁奖会。
李凡同学所在的高中先举办了颁奖会,奖金是20万;
李凡户籍所在乡镇奖金10万;
县政府举办了隆重的颁奖大会,奖金50万;
县上5家大型企业分别给李凡10万,共计50万。
李凡仅仅在颁奖会上一共就拿到了140万元。
李凡的父母承包了200亩耕地,是有名的种田大户,家里并不缺钱,孩子还这么争气,考上了一个清华,就赚了100多万,让多少人羡慕不已!
市状元叫刘涛,当年是被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录取。
前头有车,后头有辙,比照着李凡的颁奖会,刘涛也参加了一遍,一样赚了100多万元。
河南省周口市一名女孩,去年因为高考以692分的高分,成功被北大录取,在录取没多久,其女孩所在的高中母校老师随即赶到家里,除了对其表示祝贺之外,还为其送上了高考大礼包,50万元的奖金!
山东烟台,一所高中学校为了奖励考上清华大学的学生,直接颁发了50万现金。广大网友们直接羡慕哭了,一网友评论称,终于切实感受到爸妈说的:“你只管好好读书,就是在帮家里挣钱”。
四川都江堰某中学公开高考录取奖励:
北清录取,奖励30万元;
华五人及港大港中录取,奖励10万元;
一本录取,奖励3万元;
河南还有一位考生更是神奇,他复读三年,三年都考上了北大,三年共拿了200多万的奖金。
最近,广西的“高考钉子户”唐尚珺在直播中说,每年的复读,都有高中学校提供的奖学金,初步统计,仅仅最近的6年复读,唐尚珺得到的奖学金就有30多万元。
唐尚珺提到:2016年之后的6年,在各个复读学校拿到的奖金、生活费大约有30万元,其中包括2022年考上上海交通大学获奖的8万元。2024年在衡水复读,也是免学费的。
可惜,唐尚珺考了16年,始终没有考上清华北大,如果考上了清北,不知道有多少奖金呢。
各地政府以及学校,都是将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作为升学的重要指标。
近日,我看到一个报道消息,福建一位考生,今年考上了北京大学,光家族和亲朋好友都奖励他372万元!
这位考生的奖金有这么几个来源:
第一个部分是家族宗祠理事会,为奖励族中孩子考上北大,奖励他12万元。
第二部分是姑姑和外婆各送上5万元,共计10万元;
第三部分是亲戚们拿出的100万元;
第四部分是爷爷奶奶给孙子拿出了200万元;
第五部分是考生的父母和其他亲朋等,总共给予各种奖励和红包等50万元。
总奖励金额已经高达372万元。
这还不包括当地政府,高中学校,企业商界名流等给的奖励。
我认为,考上清北,值得大力表彰,但是如果跟金钱挂钩,粘上了铜臭味,清北也有点“掉价”了。
第一,福建一位考生考上了北大,家族给他372万奖金,这应该是全国最高的奖金了。
表面上看,家族的奖励没有问题,南方地区宗族观念都非常深,特别是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各类宗祠都很常见,而且族群内都是互帮互助,对于这种积极奋进的学生都很支持。
但是如果大摆“谢师宴”“升学宴”,广邀亲戚朋友同事来送红包,就有点变味了,有借机敛财之嫌,不易提倡。
第二,高中学校给出巨额奖励,也越来越变味,这是借机宣传,一俊遮百丑,考上一个清华北大,瞬间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能够带来更多更好的生源,羊毛出在羊身上,学校不会赔钱的。
我记得当年我所在的豫西南小县,出了一个高考省状元后,连郑州一些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小县城读高中了。
第三,如今各地对考上清华北大的宣传和奖励有点过于高调,并不利于形成良性的价值观,甚至很容易形成家族之间的攀比,将来会影响到社会风气,这样的行为并不值得提倡。
第四,为什么广西的唐尚珺能够连续复读16年?河南有一个考生连续3年考上北大都放弃?就是有一个奖金作怪,因为有奖学金,支撑唐尚珺连续16年高考,因为有奖学金,有的考生将复读当作赚钱的一个途径,比打工可强多了。
高考是一个很高雅和励志的事情,啥时候跟金钱挂上了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