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叶绿素合成到补镁方案:植物镁营养全解析
从叶绿素合成到补镁方案:植物镁营养全解析
在植物生长过程中,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它不仅参与叶绿素的合成,影响光合作用,还对蛋白质合成和酶的活化起着关键作用。当植物缺镁时,会出现失绿症、生长缓慢等症状。本文将详细介绍镁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施用镁肥来补救缺镁问题。
目前植物体内检测出来的元素大约有60-70种,其中16种被称为必需营养元素,包括:
大量元素:碳、氢、氧、氮、磷、钾
中量元素:钙、镁、硫
微量元素:铁、锰、锌、硼、钼、铜、氯
按照国际植物营养学会的定义,植物必需元素具备3个特征:
- 对植物生长或生理代谢有直接作用;
- 缺乏时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 其生理功能不可用其他元素代替。
所以,16种植物必需元素,都是种植人应该了解和关注的。
镁(Mg)元素的作用
1. 叶绿素合成及光合作用
镁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叶绿素a和叶绿素b卟啉环的中心原子,在叶绿素合成和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镁原子同叶绿素分子结合后,才具备吸收光量子的必要结构,才能有效地吸收光量子进行光合反应。
2. 蛋白质的合成
镁的另一重要生理功能,是作为核糖体亚单位联结的桥接元素,能保证核糖体稳定的结构,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叶片细胞中有大约75%的镁是通过上述作用直接或间接参与蛋白质合成的。镁是稳定核糖体颗粒、特别是多核糖体所必需的,也是功能RNA蛋白颗粒进行氨基酸与其他代谢组分按顺序合成蛋白质所必需的。
3. 酶的活化
植物体中一系列的酶促反应都需要镁或依赖于镁进行调节。镁在ATP或ADP的焦磷酸盐结构和酶分子之间形成一个桥梁,大多数ATP酶的底物是Mg-ATP。在活化磷酸激酶方面,镁比其他离子(如锰)更为有效。
植物缺镁的表现
当植物缺镁时,其突出表现是叶绿素含量下降,出现失绿症。由于镁在韧皮部的移动性较强,缺镁症状常常首先表现在老叶上,逐渐发展到新叶。
缺镁时,植株矮小,生长缓慢。
双子叶植物缺镁时叶脉间失绿,并逐渐由淡绿色转变为黄色或白色,还会出现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紫红色斑点或条纹;严重缺镁时,整个叶片出现坏死现象。禾本科植物缺镁时,叶基部叶绿素积累出现暗绿色斑点,其余部分呈淡黄色;严重缺镁时,叶片退色而有条纹,特别典型的是在叶尖出现坏死斑点。
镁对能量的转移影响极大。缺镁会降低光合产物从“源”(如叶)到“库”(如根、果实或储藏块茎)的运输速率。缺镁对根系生长的影响要比对地上部大得多,从而导致根冠比的降低。
植物缺镁的鉴别
失绿症出现的原因有很多种,植物缺乏很多种营养元素都可能导致失绿症的出现。
叶脉绿色、叶脉之间呈现浅绿、甚至变黄、变白,出现这种典型症状的原因,可能是缺铁、缺镁、缺锰、缺锌,怎么去鉴别到底是缺什么呢?
缺镁,是这其中最容易被区分出来的。
植物生长必需的16种元素里,除了碳、氢、氧这三种来源充足、无需关注的元素以外,其他需要得到补充的13种元素里,有4种元素属于在植物体内的移动能力很强的,另外9种,属于移动能力很差的。
这4种移动能力很强的元素包括:氮磷钾,和镁。
在生长激素影响下产生的顶端优势现象,会把水分、养分优先输送到顶端的新枝新叶。元素移动能力强的元素,在总体缺乏的时候,还是会把有限的元素优先、并及时地输送给新叶,所以缺素的症状会首先出现在下部的老叶子上。
而移动能力差的元素在缺乏的时候,无法及时输送到生长迅速的新叶上,所以缺素的症状会首先出现在新叶上。
所以,出现“叶脉绿色、叶脉之间呈现浅绿、甚至变黄、变白”的现象,要看是先在新叶还是老叶上出现,如果先出现在老叶子上,可以肯定是缺镁;先出现在新叶子上,可能是缺铁,也可能是缺锰、缺锌,需要进一步去鉴别。
植物缺镁的原因
缺镁是因为植物的镁吸收受到下列因素的抑制:
·根系环境酸性(ph值<7)且/或过于潮湿、寒冷。
·栽培基质的EC值(电导率)过高,阻碍了植物吸收镁。
·与镁相比存在大量的钾、铵和/或钙(例如高浓度的碳酸钙,或富含钙的陶土混合基)。
·植物需求超出了根系数量的负荷。
常用镁肥
镁肥分水溶性镁肥和微溶性镁肥。前者包括硫酸镁、氯化镁、钾镁肥;后者主要有磷酸镁铵、钙镁磷肥、白云石和菱镁矿。
水溶性镁肥:
*硫酸镁,又名泻盐,常用于盆栽植物,或含镁作物,如马铃薯、玫瑰、西红柿、辣椒等。泻盐微毒,粉尘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长期接触可引起呼吸道炎症。误服有导泻作用,肾功能障碍者可致镁中毒,引起胃痛、呕吐、水泻、虚脱、呼吸困难、紫绀等。硫酸镁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是对水体造成污染。
泻盐(硫酸镁)
使用时要尽量避免产生粉尘。大量操作时,建议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另外还要避免与氧化剂接触。
*氯化镁,溶解度比硫酸镁更高,大量缺镁的土地可以考虑使用硫酸镁,而微肥喷施的话,氯化镁更适合。
*钾镁肥,含钾镁硫酸盐的无氯肥料,是钾和镁的硫酸盐复盐,如软钾镁矾(K2SO4·MgSO4·6H2O)、钾镁矾(K2SO4·MgSO4·4H2O)和无水钾镁矾(K2SO4·2MgSO4)等。虽然氧化钾含量低,但价格低廉,适宜于产地附近施用。
微溶性镁肥:
*磷酸镁铵
*钙镁磷肥
*白云石(碳酸镁钙)
*菱镁矿(碳酸镁)
有机镁肥(螯合镁):
*络合态镁,常用的络合剂包括氨基酸、腐植酸。
*螯合态镁,常用的螯合剂包括乙二胺四乙酸 (EDTA),乙二胺邻位苯酚乙酸(EDDHA)、二亚乙基三胺五乙酸(DTPA)等
植物缺镁一定要使用镁肥吗?
植物缺镁并不一定需要施用镁肥,因为缺镁并不一定是土壤里没有足够的、可供吸收的镁,还可能是植物无法正常地吸收镁。
植物缺乏某种营养元素,尤其是中微量元素,往往不是因为土壤里没有这种元素,而很可能是土壤的PH值或EC值不适当,阻止了植物根部对某种元素的吸收。
施用叶面肥,是利用叶片可以少量吸收营养元素的原理,通过叶片把营养元素直接输送到叶绿体这个“阳光工厂”里,可以快速扭转缺素的局面,减轻缺素的症状,甚至可以快速的让缺素的症状消失。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施用叶面肥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权且之计。植物的根系是吸收营养元素的主要器官,土壤环境造成的根系无法正常吸收营养元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缺素的症状暂时消失了,但植物还是无法持续地正常生长。
附录:
EC值
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盐的浓度。基质中可溶性盐含量(EC值)过高,可能会形成反渗透压,将根系中的水分置换出来,使根尖变褐或者干枯。高浓度的可溶性盐类会使植物受到损伤或造成植株根系的死亡。
络合和螯合
络合,就是用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分子(络合剂)通过配位键作用将金属离子比较牢固的结合起来的意思。
螯合,是络合的一种形式,当配位键只有一个的时候,是普通的络合,当配位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候,这种络合被形象地称为螯合。
络合肥和螯合肥都具有稳定性高、易溶于水的特点,可以让这些营养元素更容易被植物吸收。螯合的稳定性比络合更高,所以通常使用的都是螯合技术。
螯合肥的优点:
*螯合肥可以施入土壤,不会和土壤中的各种酸根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物,不会降低肥效、不会形成土壤板结;
*螯合肥不受土壤PH值的影响,在酸性土壤里,不会加剧土壤的酸化程度;在碱性土壤里,即使PH达到9,也会保护铁不被固定、不产生沉淀;
*螯合肥中的微量元素,被吸收利用率远远高于无机盐类,只需要用很小的量,就可以达到效果。
EDTA、EDDHA、DTPA的对比:
1.EDTA相对于EDDHA、DTPA螯合的中微量元素,含量最高;
2.稳定性上,三者之间的稳定性相差不是很大。DTPA螯合的中微量元素大部分在pH4-8之间是稳定的,EDTA在pH2-9之间是稳定的,EDDHA的稳定pH范围是4.5-9。
目前常用的螯合剂中螯合效果最佳而且价格也很贵的是EDTA(乙二胺四乙酸),一个EDTA分子拥有六个络合能力很强的配位原子与金属离子键合,以空间六面体的姿势将金属离子紧紧包围在中间,对大部分金属离子具有优异的螯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