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一枝花的林下栽培技术
七叶一枝花的林下栽培技术
七叶一枝花,又名重楼、蚤休、土三七等,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等功效。近年来,由于野生资源的过度采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七叶一枝花的野生资源面临枯竭,市场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人工栽培七叶一枝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叶一枝花的林下栽培技术,包括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多个方面。
一、选地整地
七叶一枝花喜阴湿环境,适宜在海拔500-1000米的山区林下地带种植。土壤要求富含腐殖质、疏松肥沃、微酸性沙质壤土,pH值在5.8-6.7之间。种植地周围10公里以内应无污染,交通便利。土壤环境质量要达到GB15618-1995的二级标准,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均不超过国家中药材GAP种植相关标准。
选好地之后,清除土壤中的石头和杂草,平整后将土壤深翻20-25厘米,根据地块大小起垄作畦,畦宽不等,高20厘米,沟宽30厘米,开好排水沟即可。
二、繁殖方法
七叶一枝花的繁殖方法主要有两种:种子繁殖和块茎繁殖。
1. 种子繁殖
选择本地饱满成熟的新鲜野生种子,最好是现采现播,按10×10厘米的株行距播于做好的苗床上,播种后覆盖厚1厘米的腐殖土,之后再在畦面上盖草,浇透水,保持湿润。
2. 块茎繁殖
将地下根茎按垂直于根茎主轴方向,按根茎的芽残茎、芽痕特征用刀切开,每块带1-2个芽,伤口用草木灰处理。带顶芽的切块可直接到大田栽种。
三、田间管理
1. 中耕除草
七叶一枝花地上部分长势较弱,要特别注意松土除草,苗齐或移植后应及时除草松土,做到勤锄、浅锄,避免伤根,影响生长,平时畦面盖草保湿。
2. 合理施肥
基肥占总肥量的70-80%,后期的追肥量只能占总肥量的20%左右,在每年苗出土后追施人粪水1次,不用或少用化肥,禁用化学氮肥。
3. 浇水排水
七叶一枝花喜阴湿环境,畦面及土层要保持湿润,遇旱季要及时浇水,平时间隔喷水,雨季要及时疏沟排水,以防田间积水而诱发病害。
4. 剪除花薹
为减少养分消耗,使养分集中供应地下块茎生长,在5-6月份出现花薹时除留种外应及时剪除全部花薹以提高产量。
5. 遮阴管理
全生育期均以透光度40-50%为好,出苗、移栽后要采取遮荫措施,在有条件的地方最好采用遮阳网,没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插树枝遮荫的办法。
四、病虫害防治
1. 立枯病
为幼苗期病害,4-5月低温多雨时发病严重,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并向基部周围扩展,致使幼苗枯萎,严重时成片枯死倒苗。
防治方法:加强田间管理,进行土壤消毒,发病后拔除病苗,苗床用药消毒,并喷代森锌药液。
2. 菌核病
每年5月份雨多高湿时发病,危害基部,先出现软腐状,后可见病部出现白色丝状物,之后病部周围出现黑褐色颗粒的病原菌菌核,最后全株枯死倒伏。
防治方法:及时清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拔除病株,在发病中心撒施石灰。用农药托布津或纹枯利连喷2-3次,严重时用百菌清喷雾。
五、采收与加工
七叶一枝花开挖收获时间,一般在移栽后第三年较为适宜。挖出的根茎,原地摊晾一段时间后,再去掉茎叶,抖净泥土,把带顶芽部分切下留作种用,其余部分鲜销或晒干、烘干后出售。干燥的七叶一枝花,以粗壮、坚实、断面白、粉性足者为优。由于高山雨水多、空气湿度大,需要长期储藏的七叶一枝花,须确保晒干,包装严实,然后储存。
七叶一枝花的林下栽培技术,不仅能够缓解市场供需矛盾,保护野生资源,还能充分利用现有林地,提高林地利用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