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自我破坏型人格:为何我们总在伤害自己?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自我破坏型人格:为何我们总在伤害自己?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3005906_121814224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自我破坏的行为,或许是不经意的拖延、故意 sabotaging 自己的重要计划,甚至是在已经有好的选择时,偏偏选择那些对自己有害的行为。但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陷入这些行为模式,并且无法逃脱,这可能意味着你具备自我破坏型人格特质。

自我破坏型人格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选择让自己陷入痛苦和失败的境地。他们不仅可能拒绝外界的帮助,还可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动破坏自己原本的成功或幸福。为什么会这样?自我破坏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心理机制?

什么是自我破坏型人格?

自我破坏型人格是一种性格特征,个体倾向于选择对自己不利的行为方式,甚至会拒绝那些原本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机会。与自我破坏型型人格相关的行为表现可能包括:

  1. 拖延:总是在任务面前拖延不做,哪怕知道这会导致失败。
  2. 故意选择错误:在明知某个选择会带来更好结果的情况下,偏偏选择错误的道路。
  3. 拒绝帮助:哪怕身边的人主动伸出援手,自我破坏型人格的人也常常会拒绝帮助,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值得被救助。
  4. 重复有害行为:哪怕知道某种行为或人际关系对自己有害,他们依然会反复陷入同样的模式。

自我破坏型人格不仅仅是一种生活习惯问题,更可能深藏着复杂的心理根源。这些行为常常与低自尊、无价值感、以及潜在的创伤经历密切相关。

自我破坏的背后:情感与心理的复杂交织

许多自我破坏型人格的人往往在生活中感到深深的无价值感。他们可能会经历过多次的失败、失望,或是长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负面评价,导致他们开始相信“自己不值得拥有好东西”。因此,即使他们得到了成功的机会,内心的某个声音仍然会不断告诉他们:“这不属于你,你终究会失败。”这就导致了潜意识里的自我破坏行为。

案例:小张的自我破坏之路

小张是一名年轻的设计师,才华横溢。然而,每当他即将接到一个重要的工作项目时,总会莫名其妙地感到焦虑,然后开始拖延、放弃,甚至故意犯错误。哪怕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也会因为自己“不值得”而拒绝升职或加薪。

在一次与朋友的交谈中,小张透露了他的内心痛苦:“我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成功。即使我做得再好,总觉得某种失败在等着我。所以与其最终失败,还不如我自己早早地放弃,至少不会那么痛苦。”

小张的经历代表了许多自我破坏型人格者的内心挣扎——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痛苦,但出于对失败的恐惧和内心的低自我认同,他们依然选择了毁掉自己的机会。

自我破坏型人格的长期影响

自我破坏型人格不仅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长期的自我破坏行为会导致情感上的极度挫败,个体可能会陷入更严重的抑郁和焦虑中。

  1. 低自尊:自我破坏行为的积累会让个体逐渐失去对自己的信心,认为自己根本无力改变现状。
  2. 孤立感:拒绝外界的帮助意味着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导致情感上的孤立。
  3. 恶性循环:自我破坏型人格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失败,越是不敢尝试,越是陷入失败的怪圈。

如何打破自我破坏的循环?

自我破坏型人格并非不可改变。以下几种方法可能帮助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1. 提高自我意识:首先,意识到自己的自我破坏行为是改变的第一步。多进行自我反思,辨认出哪些行为模式是在无意识中伤害自己。
  2. 建立自我价值感:逐步增强对自己的肯定。通过实现小目标,建立自信。学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满意,而不是不断怀疑自己的价值。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我破坏行为已经严重影响到生活,建议及时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可以探究自我破坏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逐步改进行为模式。
  4. 建立支持系统:身边朋友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走出自我破坏的重要力量。与信任的人分享内心感受,可以帮助减少自我破坏的孤独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