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患者的治疗原则
肠梗阻患者的治疗原则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治疗需要遵循科学有效的原则。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肠梗阻患者的治疗原则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病情并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治疗原则
1. 胃肠减压
通过插入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吸出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从而降低胃肠道内压力。这有助于减轻腹胀,缓解肠道扩张对肠壁血管的压迫,改善肠壁血液循环,避免因肠壁缺血导致的进一步损伤,为后续治疗争取有利条件,也能有效缓解患者因腹胀引起的不适症状。
2.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肠梗阻时,患者常因呕吐、不能进食及肠道液体大量丢失而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及时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水、电解质及酸碱状况,通过静脉输注合适的溶液进行补充和纠正。如补充氯化钠纠正低钠血症,补充氯化钾纠正低钾血症等,维持内环境稳定,保障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
3. 解除梗阻
根据梗阻的类型、部位和原因选择恰当的解除梗阻方法。对于粘连性肠梗阻,若病情较轻可尝试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等,部分患者梗阻可自行缓解;若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则可能需要手术松解粘连。对于肠道肿瘤引起的梗阻,通常需手术切除肿瘤以解除梗阻,恢复肠道通畅性,这是治疗肠梗阻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
4. 抗感染治疗
肠梗阻易导致肠道细菌移位和腹腔感染,遵医嘱合理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依据可能的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能有效覆盖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风险,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肠梗阻的治疗需遵循系统全面的原则,从基础的对症处理到针对病因的解除,从内环境稳定的维持到病情动态的监测,多方面协同作用才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
1. 活动与休息管理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如在床上翻身、坐起或床边缓慢行走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利于肠梗阻的解除。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肠道扭转或损伤加重,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时间,使其身体得到恢复,增强抵抗力,助力肠梗阻的治疗进程。
2. 营养支持
由于肠梗阻患者进食受限,营养摄入不足,及时给予营养支持至关重要。早期可通过肠外营养途径,提供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满足机体代谢需求,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肠内营养,促进肠道黏膜修复和功能重建,有利于患者整体康复。
本文原文来自有来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