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及非法融资法律问题详解
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及非法融资法律问题详解
融资租赁作为一种常见的融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合同无效的情形。本文将详细探讨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主要情形,以及非法融资与诈骗的区别,并分析非法融资100万可能面临的刑罚。
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
融资租赁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出租人与承租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比如双方为逃避债务,通过虚假的融资租赁交易转移财产。
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例如,出租人虚构租赁物的性能、质量等关键信息,使承租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且损害了国家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例如,名为融资租赁,实为套取银行贷款等非法行为。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若融资租赁交易对社会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等造成严重危害,合同无效。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例如,租赁的标的物属于国家禁止流通的物品。
当融资租赁合同被认定无效后,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非法融资能判诈骗吗
非法融资不一定能判定为诈骗。二者存在一定区别。
一方面,非法融资主要涉及违反金融管理法规,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的行为。常见的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它扰乱的是金融秩序,重点在于非法筹集资金的行为本身,一般表现为承诺还本付息等方式吸引公众存款。
另一方面,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某些非法融资案件中,如果行为人从一开始就具有非法占有集资款的主观故意,通过虚构项目、编造虚假回报等欺骗手段骗取公众资金,且没有归还的意图和实际行动,那么这种情况下的非法融资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以集资诈骗罪等罪名论处。
但如果只是单纯的非法筹集资金,没有非法占有的主观故意,一般会按照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相关罪名来处理,而不会判定为诈骗。
非法融资100万判几年徒刑
非法融资涉及的罪名常见的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等,不同罪名量刑有所不同。
若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00万,一般属于数额巨大的情形,通常会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幅度内量刑。
若构成集资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集资诈骗100万,属于数额巨大的范畴,可能会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具体的量刑还需综合考虑案件的各种情节,如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立功、退赃等从轻、减轻处罚情节,以及是否存在加重处罚情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