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如何确立一个能坚持下去的新年决心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如何确立一个能坚持下去的新年决心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1/22/57999716_1143529405.shtml

令人意外的是,能否坚守一个决心,关键并不在于自我克制,而在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事实上,并非意志力在支撑我们坚守新年决心。行为科学家指出,那些能够坚持自己决心(比如吃得更健康或者加强锻炼)的人,往往能从这些活动本身获得成就感。他们更多是受到眼前即时利益的驱动,而非对长远健康目标的追求。

“如果短期内看不到回报,人们就不太容易坚持下去,”康奈尔大学庄臣商学院研究动机科学的教授凯特琳·伍利如此表示,“最佳的激励因素,是人们在当下的体验中就能获得回报。”

不妨选择一项你本身就有动力去完成的活动或行为。例如,若你想要拥有更健康的饮食,那就挑选自己喜爱的水果或蔬菜,而不要强迫自己去吃那些不喜欢的食物。

斯坦福大学行为科学家、《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的作者 BJ·福格提到,新习惯未必要有趣或令人愉悦,只要能带来满足感即可。打扫房间或许并不让人开心,但倘若一个人重视整洁,那他就能养成定期打扫的习惯。

“重点在于,人们在做对自己重要的事情时会产生成就感,”福格说,“这才是关键所在,而非是否有趣。”

福格还提出了实现持久改变的两条准则:一是助力自己去做原本就想做的事;二是帮助自己收获成功的感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这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出发的契机,而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现象,能够激发人们尝试改变自身行为。诸如新年、新月或者周一这样的日期,亦或是像搬到新城市、开启新工作这类重大生活事件,都宛如一扇扇机会之窗,开启在人们面前。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教授、《如何改变》一书的作者凯蒂·米尔克曼指出:“这不过是我们在对待时间的认知方式上,与自己玩的一个小把戏罢了。”

明确具体目标,并为可能的阻碍制定应对计划

新年决心需要设定一个能够衡量的具体目标。米尔克曼表示,“我想要保持身材”这样的目标不够精准。不妨设定一个在特定日期前跑完 10 英里或者完成一定重量卧推的决心。

接着,问问自己:“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每天或者每周需要做些什么?我何时何地开始跑步或者举重呢?”依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制定一份详细的时间表。

米尔克曼还提到:“同时也要考虑到可能遇到的障碍。”列出一份潜在挑战清单,并附上克服这些障碍的方法。

米尔克曼说:“人们通常自认为擅长提前规划,但研究显示,实际上几乎没人能把这件事做好。比如,如果你打算更频繁地练习西班牙语,那么你打算在一周中的哪一天练习,每次练习多长时间呢?否则,日常生活会成为你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米尔克曼称:“部分挑战在于如何说服自己持续执行既定计划。”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教授阿耶莱特·费什巴赫也指出,人们在长达一年的决心执行过程中,往往容易丧失动力。

费什巴赫说:“一年的时间可不短。你需要将目标拆解为:我本周要做什么?我本月要做什么?”

米尔克曼建议,如果不喜欢锻炼,可以尝试将其与自己期待的“诱惑”相结合,比如在锻炼时观看最喜欢的节目或者收听有趣的播客。并且,要确保制定的计划具备一定的灵活性。那些成功养成习惯的人,在日常安排上通常更为“灵活”。米尔克曼说,他们并非那种“早上 8 点不去锻炼就干脆放弃”的健身者。如果早上 8 点无法去健身,他们会另寻去健身房的时机。

她还提到:“如果你正在尝试培养一个新习惯,在具体实施方式上就不该过于僵化。”

养成微小且简单的习惯

福格指出,当你期望改变自身行为时,不妨将标准设定得低一些,如此一来,执行起来便轻而易举。倘若某些日子你想多做一些,那自然可以;但关键在于,要确保这个习惯在一周内的任何一天都能轻松达成。举例而言,每天早晨在固定时刻做一个俯卧撑,而非二十个。

“就微习惯而言,重点在于始终如一地坚持,无论其看起来多么微不足道。”福格说道,“而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往往会超额完成,做的数量不止一个。”

“要有一个提醒机制,这样你才会记得去做。”福格还提到,“倘若你需要依靠纯粹的意志力,那这便是一个信号,意味着你或许应该选择另一个自己更有动力去完成的习惯。”

福格表示,我们常常误以为那些非常成功的人士是通过强大的自我控制力来达成目标的,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他们并非依赖意志力,而是已经养成了可靠的习惯。”她解释道,“他们甚至无需有意识地去思考是否要去健身房或者保持正确的饮食。”

与朋友共同制定日常计划

与朋友或爱人一同培养新习惯,以此增强自我约束。在近期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在四周时间里,每天支付给大学生一美元,前提是他们要去健身房。其中有一组参与者只有和朋友一起去健身房时才能获得这笔报酬。

尽管协调日程可能会有些麻烦,但与朋友结伴去健身房的参与者最终前往健身房的次数,比那些独自为去健身房付费的人多出约 35%。在后续调查中,参与者表示与他人一同前往不仅有趣,还有助于他们持续坚持下去。

“让人们一起去健身房实际上更具激励性。”身为这项研究的合著者之一的米尔克曼指出,“你应当找一个一起健身的伙伴,因为这样你会更享受健身过程,你们会相互督促,而且你去健身房的次数也会更多。”

本文原文来自华盛顿邮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