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铠甲的结构
乾隆时期铠甲的结构
清代铠甲是中国古代军事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和制作工艺在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本文将详细介绍乾隆时期铠甲的结构特点,包括胄和甲的具体构造、材质、穿戴方式等细节。
皇太极铠甲,故宫博物院藏,其甲身还保留着晚明铠甲的不少特征
早期后金军队的铠甲与明军的铠甲相似,到了皇太极时期,后金的铠甲已经发展出了一些自身的特色,清军入关后,铠甲形制随着战争的进行逐渐发展成熟,从留存的画作来看,起码在康熙时期,清军铠甲的样式已经基本确立,与后世的清甲没有太多差别了。
康熙戎装图,图中康熙帝所穿铠甲与典型清甲已无区别
乾隆时期,清政府制定了规范清军甲胄形制的官方条例,收录于《皇朝礼器图式》一书。
当时的铠甲包括甲和胄两部分。
从结构上看,当时的胄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本文称其为“本体”和“甲衣”,本体即“帽子”,指的是戴于头部的部分,甲衣即悬挂于帽周围,垂下来遮掩后颈、耳部、咽喉的部分。这种结构属于常见结构,中国古代的胄大多数都可以这样分成两部分。
胄的本体部分,由胄体、胄梁、盘座、胄枪、宝盖、胄顶组成。
胄体即“帽子”的主体部分,有铁质和皮革髤漆两种材质,一般为两个半壳状部件组成,两个部件铆接在一起,即组成了“帽子”的基本形态,胄体铆接好后,在接缝处安装有前后两道条状部件,即胄梁,胄梁所在的位置与人体的正中线重合。
组装好的胄体有两种外形,一种为圆柱体和圆锥体结合而成的几何形体造型,其下部为高度较矮的圆柱体,上部为高度较高的圆锥体,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结合部位转折明确,存在一道棱线;一种为半个椭圆球体。
胄体的顶部为一个接近圆柱形的部件,部分胄的这个部件的上部为一个半球体,这个部件被称为盘座。盘座上面有一根空心的短管,部分胄的短管基部装有花瓣状部件。
胄枪的主体为一根圆柱体金属部件,顶部有一个圆盘,这个圆盘被称为宝盖,宝盖上通常会安装盔缨,有貂皮、牦牛尾等材质。宝盖上面则会安装胄顶,有各种珠宝、貂尾、铁叶等材质。胄枪在使用时,即插在盘座上的短管里。
骁骑棉胄和取下来的胄枪
胄体的底部边缘的正前方会安装一件弧形铁片,被称为护额或遮眉,护额的防护区域为前额部位。护额的正上方会安装一片垂直于护额的铁片,被称为舞擎,舞擎的作用与帽檐类似。
拍卖会上的清代铁胄
如果是王公贵胄的胄,其胄体和胄体部件上往往会有各种复杂的表面处理工艺,如嵌装宝石、鎏金、镂刻花纹等等,但低级官僚和基层士兵的胄就不需要这么麻烦了,一般都是素铁素铜所制,如果是皮胄也仅仅髤漆了事。
甲衣部分包括:两片护耳、一片护项、两片护颈。
护项的形状接近于五边形,垂于脑后,目的在于保护后颈和后脑的一部分,单片护耳的形状为梯形或者半个椭圆形,垂于两侧,目的在于保护耳部和太阳穴,护颈为长方形,两片护颈在颈部围成一圈,目的在于保护咽喉和侧颈。
咸丰帝铠甲(背面),故宫博物院藏,可见其护项
护颈上有系带两根,穿戴者戴好头盔后,需要系紧系带,护颈和护耳平常也是固定在一起的,同样使用系带连接。部分胄没有护颈,只有护耳和护项,系带便安装在护耳下部,使用时也需要系紧。
清人戴胄时,为了避免胄体摩擦头部,会在头上穿戴胄衬,胄衬为两层布制成,中间夹棉,外形与瓜皮帽相似,顶部结有红绒。
清代的胄和胄衬,香港海防博物馆展出
甲由上衣和下裳组成,上衣由十片甲衣组成,分别为:两片身甲、两件袖子、两件肩甲、两件护腋(遮窝)、一件前裆(又称大荷包)、一件左裆(又称小荷包),十片甲衣之间以绳索或金属构件连接,下裳由左右两片甲衣组成。
乾隆大阅甲,故宫博物院藏
身甲由前后两片组成,穿戴好后的效果与马甲类似,按照规定,皇帝和入八分的宗室穿的身甲上会配备护心镜,其余人士则没有这个部件,但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如紫光阁功臣图中便不乏穿戴护心镜的普通官员。
由于身甲以前后两片组成,因此在两侧会有接缝,形成防守的薄弱地带。护腋、左档便是为了加强薄弱地带的防护而存在的,护腋防护区域为两肋,左裆的防护区域为左腰。由于右侧要佩带弓箭,因此右腰不需要加强防护,目的便是给弓箭留下佩戴的位置。
紫光阁功臣图-兆惠,可见其右腰部的箭囊
前档的防护区域为下腹,这种专用于防护下腹部位的部件在唐朝便存在了。
肩甲的防护区域为上臂和肩头,部分贵族和官员的铠甲在肩甲和身甲的连接部位缀有若干片外露的铁甲片,目的在于加强肩头到颈部中间位置的防护。从紫光阁功臣像上看,当时的不少将领铠甲的护肩在靠肘关节一端也会安装金属甲片,而非仅在和身甲连接的部分安装甲片。
袖子的防护区域为小臂,其末端为半圆口箭袖样式,即所谓的马蹄袖样式。袖子穿戴完毕后,遮挡的部位包括手背、整条小臂、肘关节。不少影视剧里清甲的袖子防护范围涵盖整个臂膀,这种做法是存在问题的。这种袖子涵盖整条臂膀的甲出现于中晚期,且都是礼仪性铠甲。实战型甲胄无论是布面铁甲还是棉甲,甲体都存在一定的厚度,因此如果袖子太长的话会影响手臂的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当时不是所有的清甲都有十二件部件,不少甲没有袖子,也有甲既没有袖子,也没有左裆和下裳。
为了让身体各部分都能承担甲的重量,同时避免外形松垮,士兵穿完甲后,胸口部位通常要束一根丝绦,被称为甲绦,上衣的腰间外部也要束上腰带。
清代铠甲以布面甲结构为主,布面甲从结构上可以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包括表面、内里、边缘,内层即防护层。不同人员穿戴的铠甲外层所用纺织物的材质和颜色也有可能不同,材质则有缎、绸、棉布等,部分人士的甲还要在表面绣出各种花纹。
防护层的材质构造也有两种,一种由铁甲片缀成,一种由棉花浸水压实后制成,使用铁甲片做内层的甲胄被称为布面铁甲,使用棉花做内层的甲胄被称为棉甲,无论使用哪种夹层,都需要使用大量甲钉将内层和外层固定在一起,甲钉的材质有金、银、铜等不同材质。
清代铠甲的上衣或为布面铁甲或为棉甲,而下裳除了这两种结构之外之外,还多了一种明甲的结构。
清代晚期的铠甲,下裳为明甲结构,主人为蒙古八旗的王爷,内蒙古博物院藏
明甲即将铁甲片缀在布面之外的甲,康熙五年,朝廷曾经有过旨意,宣布侍卫、护卫、前锋、护军的甲可以使用明甲。从皇朝礼器图式中看,当时下裳使用明甲的人有:入八分的宗室,侍卫,銮仪卫的官员,前锋营、护军营的人员,绿营的士兵,王府的护卫、长史、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