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何印度苦行僧受尊敬?探讨印度“苦感文化”的形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何印度苦行僧受尊敬?探讨印度“苦感文化”的形成

引用
腾讯
1.
https://browser.qq.com/mobile/news?doc_id=60765e4843030452&hot=1&s1=126&s2=12613&s3=12613001&ch=1

印度的“苦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深深植根于印度的历史土壤中。从古至今,印度人民在面对外族入侵、社会动荡、宗教压迫和种姓制度的多重挑战时,逐渐形成了这种以“苦”为核心的文化观念。本文将探讨印度“苦感文化”的形成背景,并通过圣雄甘地的事迹,展现这种文化在现代印度民族独立运动中的体现。

苦感文化的形成渊源与文化土壤

印度次大陆西北端接欧亚大陆西南边缘,历史上的入侵者均从开伯尔山口进入印度次大陆。印度文化在其社会与文化苦旅中形成苦感文化。

相对于西方罪感文化,日本耻感文化而言,持苦感文化观点者认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华,离神就越近,来世也就越幸福。

在四大古文明中,印度历史也很悠久,但其历史与文化是外族入侵与内部分裂中缓慢前进的,在这样的文化苦旅中形成的。

苦感文化根深蒂固而又影响深远。即使在近现代,印度大多数人仍奉行素食主义,同时不断有人加入到苦行僧的行列中。

外族入侵与社会分裂动荡孕育了苦感文化

印度自上古以来长期处于分裂割据中。有人估计,印度历史统一与分裂的时间之比略为三比七。

印度的动乱主要有两个方式:外族入侵和内乱。先后入侵印度的有雅利安人直至莫卧儿人(突厥化的蒙古人)和最后入侵的大英帝国。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雅利安人第一个入侵印度。雅利安人极端地压抑土著人,建立种姓制度,依靠行业或职业分工把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分离开来统治。

这基本上使人们的社会地位永世不得翻身,极大地束缚和压抑了土著人和处于下层的人们,苦感文化便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孕育并发展起来。

外族入侵一直持续着。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入侵而进入印度,使印度教几千年来的历史传统首次面对一个与以往不同的外来宗教的冲击。

穆斯林军队所到之处大肆屠杀印度教徒,洗劫印度教寺庙。其后的王朝都是穆斯林王朝,他们都利用政治、经济政策迫使大量印度教徒改宗伊斯兰教。

其实说明了印度的历史有如下两个与苦相联系的内在关联:外族的入侵伴随着内乱,印度人民的生活状况便给人以苦的感念,实质是印度人面对如此的动乱,命运确实是悲苦的,这样苦的现象进一步加强了以苦的体验感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苦感文化。

宗教与种姓制度的束缚加深和积淀了苦感文化

与中国传统的世俗文化相比,印度文化所追求的是精神层面的感悟。这特别体现在印度的本土宗教领域。如印度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等。

宗教教义和信仰如此深入人心,人人为此身体力行,这就形成了苦感文化广泛的群体认知、文化感念和文化根基。

种姓制度的严格隔离和压迫以及种姓地位的固化造成了底层种姓苦海无边的感念。印度人称种姓制度为瓦尔那制度。

这种制度到后期吠陀时代,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婆罗门教的形成,四个种姓制度也正式形成。这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这就造成了不同种姓存在着深刻隔阂,歧视和不平等。

因此,外族的入侵以及宗教和种姓的束缚,形成了印度独特的苦感文化:苦是生活现象,感是生活体验和文化感怀。

甘地其人与印度苦感文化

1869年,莫汉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出生于一个虔诚信奉印度教的家庭。

其父祖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波尔班达城为官,都曾是一个小土邦的宰相,他们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信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

这给小甘地的人生带来了深远影响。自甘地奉行印度文化为己任后,他一生的言行淋漓尽致地体现着印度苦感文化的感召力和感染力。

甘地苦行僧式的着装印证着当时的印度之苦

甘地苦行者的着装,为印度苦感文化的一个缩影。

甘地也曾向往西方的衣着。在英国读大学期间,他曾孜孜以求的学习西方文化,为了自己的绅士形象,每天花上几个钟头站在大镜子面前练习打领带,甚至还学习跳舞、法文和演讲术。

可见,早年的甘地也同其他青年一样想极力地融入西方社会,但最终苦的文化使他信服,并皈依之。

甘地发起的土布运动中的穿着更体现出印度文化的质朴特点。

苦行僧在印度受到很高尊重。从甘地的衣着上,我们看到了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甘地式策略,也看到了传统印度的苦感文化的质朴外表。

正是他的装束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因为他的精神是那个争取独立的特定时代每一个务实的印度人所追求的。

甘地的穿着代表自己的生活理念,即在生活上追求淡泊,在精神上追求宏大的理想。同时也代表着每一个阶层的印度人,实质上代表了印度的苦感文化。

甘地的生活经历证明印度人需要独立自主和民生自给

甘地简朴的生活,蕴含着印度苦感文化的本质。有人做过统计,甘地一生有18次绝食,其中有2次是绝食三周,只喝一点苏打水。

甘地认为遇事困扰,不能解决就绝食祈祷,这是受苦,也是自洁。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上,甘地也完全显示了印度传统的苦感理念。

他不给孩子们请家庭教师,也没有送他们上学。他要孩子们在家帮忙推磨并清扫庭院,这是生活教育;他每天带门徒往返于从家里到事务所之间,以锻炼他们的体魄,这是体格教育;他和孩子们的谈话仅限于使用古吉拉特语,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纺线和织布是甘地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许多人认为这是乏燥无味的活,但甘地却认为纺线过程本身是一个排除杂念,潜心修炼的过程。

无论是偏僻落后的山村还是相对繁华的城市,其行者的形象及其惯常使用的宗教语言与仪式,赢得了各种姓各阶层群众的热烈拥护。

甘地践行非暴力主义思想及其对苦感文化的集大成与传扬

在20世纪民族主义革命时代,为取得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各国的领导人几乎都选择暴力反抗殖民主义、暴力推翻反动政府,并且屡试不爽。

但在印度,英国殖民政府的残酷镇压造成许多悲剧,甘地却毅然选择采用不合作与非暴力方式来谋求独立,并赢得印度人民广泛支持,给殖民统治者一个又一个震撼,最终迎来了独立的曙光。

这足以证明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学说与印度传统的苦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甘地非暴力主义的理论渊源及实质

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理论来源及其实质体现:

一是印度教家庭婆罗门种姓的出身与在英帝国殖民主义压迫与统治下,掀起反抗斗争中的实践及人生经历的总结。甘地从伦敦大学毕业后,回国做起了律师。然而,律师职业并不一帆风顺,相反,干律师这一行让他左右碰壁,国内难以待下去了。

甘地于1893年因一桩涉外官司出国去南非,这给他丰富的人生经历。身在异国他乡,他深刻感受到白人殖民者对印度侨裔的种族歧视。

这使他产生了反抗英帝国主义而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强烈决心和志向。于是甘地深入印度侨民群众中,出版刊物,创办学校,与印侨同事等团结开展反种族歧视斗争。

二是甘地的印度教家庭教育与受西方教育影响下,形成了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即西方基督教的宗教善导的宗教泛爱观与印度教非暴力、自制、宽容思想的融合,再结合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而形成的印度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建构。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基础只是自我牺牲和苦行热情。其核心价值其实是包含坚持真理与争取人道对立而又统一的自我牺牲精神。这种辩证内涵体现了甘地集大成地秉承并传扬了苦感文化的精髓。

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践行传扬着苦感文化

理论指导实践,理论中带有苦的体验,必然与实践中的苦行相一致。甘地非暴力主义在践行中,将苦感文化发挥到了极致,有力地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

通过其亲自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四阶段中,就可以看出把苦忍到最后、把爱和非暴力呈现给殖民当局和世人,最终赢得了真理(民族独立)的目标和光辉:

第一次不合作斗争(1920年9月到1922年2月):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统治危机加深。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

直接导致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惨案发生。甘地1920年9月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号召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

但由于联合省戈勒克布尔县1922年2月5日发生乔里乔拉村2000农民火烧警察局事件后,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谴责决议,后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以甘地及其他国大党领袖入狱的代价使人民觉醒。

第二次不合作斗争(1930年3月到1934年4月):

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经济危机波及印度。国大党决定开展由甘地倡议的群众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

早在1929年国大党拉合尔年会上,就该党提出印度独立要求,并授权甘地领导运动。1930年1月,甘地又提出十一点要求,遭总督拒绝后,甘地选定以破坏食盐专营法作为运动的开端。

领导人奈都夫人、曼尼拉尔·甘地被捕。时近中午,已有320人受伤,2人死亡。足见非暴力主义的执行力度是很需要牺牲精神的,群众对圣雄的话语至死不渝地遵守。

第三次不合作斗争(1940年10月到1941年12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印度总督擅自宣布印度参战,激起印度各界不满,7省国大党政府以示抗议先后辞职。

1940年10月13日,甘地提出开展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的建议。他先后指定J.尼赫鲁等人以个人身份公开发表反战演说,却全都被殖民当局逮捕,共计3万人。

斗争再次受挫,却让印度人民感到苦尽甘来已经在最苦最痛的边缘徘徊了。

第四次不合作斗争(1942年8月8日到1944年5月24日):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战火逼近印度,民族独立呼声甚高。

英国的统治已感力不人心,于1942年3月派遣R.S.克里普斯访印,提出宣言草案,但没有满足国大党在战时建立国民政府和印度国人掌管国防的要求,而被拒绝。

国大党于8月8日通过甘地提出的要求英国退出印度的决议。9日清晨,英国殖民当局突然将甘地和国大党各级领导人全部逮捕。入狱者逾6万人,国大党遭禁。1944年5月6日,甘地因病获释。

24日,甘地宣布退出印度决议作废。在大规模镇压下,印度全民族独立决心已定不可摇。

只有做到科学规划,长期坚持,由小做大,逐步发展,加强研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兴办文化产业,才能使布依传统族文化再度绽放耀眼光芒,为黔南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提供不竭的资源。

结语

甘地继承并发扬了苦感文化,并把它推向现代印度民族国家建立前争取民族独立最惨痛最悲苦的文化苦旅巅峰。

印度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与内乱、宗教和种姓制度的结合,为苦感文化的产生提供了苦的文化感怀和社会历史基础,使苦感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印度人的心灵之中。

驱除殖民者而获得民族独立是那时整个民族的夙愿和每一个人的印度梦。但是,面对强大的英国殖民者,且在暴力推翻英国统治者屡屡受挫的情况下,深受印度文化熏陶的甘地不得不另辟蹊径,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苦感文化法则。这也就把苦感文化推向印度现代文化苦旅的巅峰。他本人也因之被尊为印度国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