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包括其在诗歌形式上的创新、思想上的影响以及艺术手法上的突破。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的出现,创造了我国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诗歌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时代。屈原还创造了全新的诗歌样式—— 楚辞.这种以楚国民歌为基础、长于抒情与铺陈的诗歌形式,因其代表作品《离骚》的影响而被后世又称为骚体,进而又把诗人称为骚人。楚辞或骚体是一种崭新的文学体裁。
这一新诗体比起以四言为主的《诗经》来,无论在篇幅上、句法上、表现方法上,都有了许多发展,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屈原正是运用这种新诗体成就其诗人伟业的。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方面。他的爱国思想和峻洁人格一直受到后世的敬仰。汉初政治家贾谊被谪迁长沙后,凭吊屈原,写出《吊屈原赋》,引屈原为知己。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可马迁很敬佩屈原的人格,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遭冤受刑之后,以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的事迹为榜样,坚持写完了不朽的巨著《史记》。《史记》虽是散文著作,但那种勇于正视现实、批判现实的精神和洋溢着爱憎鲜明感情激越的风格,却正是屈原精神的继承,所以鲁迅称它为 无韵之《离骚》.西汉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敬慕屈原的为人。李白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他那种蔑视权贵、反抗黑暗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正是屈原人格与创作的继承与发展。杜甫的爱国忧民精神,也与屈原有继承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即以屈原的创作精神为榜样。总之,中华民族坚持理想,坚持斗争,崇尚节操的精神,固然是由无数仁人志士树立起来的民族之魂,但其开端,却可追溯到屈原身上。
屈原的爱国爱民精神,还深深影响到民间。屈原投江而死是为理想殉身,所以,传说在他死后不久,人们就因怀念而用包粽子、划龙舟的形式来纪念他。这种风俗至今仍流行于中国和亚洲的东部。古书上这样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续齐谐记》
屈原以五月五日赴汩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
乃歌曰:何由渡湖!因而鼓櫂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 竞渡之戏。其迅楫急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尤甚。——《隋书·地理志》
屈原作品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首先,屈原继《诗经》之后,以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为我国文学开辟了另一影响深远的传统,从而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诗经》和《楚辞》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两颗灿烂的明星,一直照耀着后世。《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楚辞》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段都成为后世文人学习的榜样。自从屈原的楚辞作品出现以后,风、骚就成为我国古人对诗歌所作出的两个最高标准。屈原作品作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对后世诗歌的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二,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屈原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对中国诗歌民族艺术特色的形成做出了贡献。在屈原的作品中,已经不是简单的 触物以起情 和 索物以言情 ,而是把 物与我 、 情与景 交融为一体,产生出生动的形象与深刻的象征意义。比如,屈原作品中,以鲜花香草表示高洁;用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用高丘求女表示追求;这种表现手法就不是简单的比喻或起兴,而是一种象征或寄寓。从形象本身看,是虚构,是想象;从内容思想看,又明确,又现实。这就开辟了后世的 寄情于物 、 托物以讽 的表现手法。例如张衡的《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以及许多咏史、咏物、咏怀、感遇诗作,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屈原作品的启发。
第三,《楚辞》的产生对后文学形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诗句发展看,楚辞的成就促进了五、七言诗的产生;从创作方法看,楚辞的铺陈排比又为汉赋的形成开了源头。
总之,屈原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说:故其叙情怨则郁伊而易感,述离居则怆快而难怀,论山水则循声而得貌,言节候则披文而见时。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故才高者苑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这是说,楚辞的善于沉吟咏怀,善于摹写山水时令,以及它的宏伟构思,华章美辞,无论是对后来的文学高才,还是初学的童蒙,都有所启示,都提供了可以学习的榜样。可见屈原作品的影响之广泛。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二)
(一)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在逆境中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的精神。
(二)屈赋的艺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1、首先,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就句式而言,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重视外在形式美,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浪漫的精神气质。
(1)主要表现为感情奔放,追求理想,凸现抒情主人公形象,想象奇幻等。
(2)另一浪漫特征表现在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3)象征手法可概括为香草美人,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王逸:“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楚辞章句·离骚经序》),又包含了一些原始宗教的情感体验,屈原使之更富现实感。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三)
第一,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第二,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
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四)
屈原对后世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所说:“其农被词人,非一代也”,李白的诗“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的涛“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都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屈原精神成了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日:“《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由此可见,屈原以其卓越的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屈原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而顽强不屈地对现实进行批判的精神,早已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等处世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这是屈原及其辞赋对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屈赋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首先,屈原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还是在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词语繁富,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这为汉代赋体文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他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地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现,想象的奇幻等等,通过幻想、神话等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再次,楚辞的象征手法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由于屈原卓越的创造能力,使香草美人意象结合着屈原的生平遭遇、人格精神和情感经历,从而更富有现实感,也更加充实,赢得了后世文人的认同,并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