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大雪:气候特征与民俗文化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大雪:气候特征与民俗文化
大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仲冬时节的正式开始。这个节气不仅反映了气候的变化,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养生智慧。
历史渊源
大雪节气是干支历子月的起始,标志着仲冬时节正式开始。大雪节气是一个气候概念,它代表的是大雪节气期间的气候特征,即气温与降水量。节气大雪与天气大雪意义不同。实际上,大雪节气的雪却往往不如小雪节气来得大,全年下雪量最大的节气也不是在小雪、大雪节气。如在二十四节气圭表测影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全年下雪最大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而是在春季“雨水”节气。大雪节气下雪量并不是最大。
每年公历12月7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即为“大雪”节气。元吴澄撰作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至此而雪盛也。”作品中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节气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大雪节气和小雪、雨水、谷雨等节气一样,都是直接反映降水的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影响农业生产的气候要素主要是降水、气温与光照,大雪节气与小雪节气一样,是反映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的节气,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气象变化
“大雪”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一个节气,大雪节气的特点是气温显著下降、降水量增多。气象上将雨、雪、雹等从天空下降到地面的水汽凝结物,都称为“降水”。节气大雪的到来,意味着天气越来越冷,降水量增多。
大雪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冬季,最低温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在强冷空气前沿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甚至暴雪。此时,黄河流域一带已渐有积雪,而在更北的地方,则大雪纷飞了。
实际上,黄河中下游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雪最大、大雪最多的节气,既不是“小雪大雪”,更不是“小寒大寒”(因为那时气温更低、大气中水汽更少),而是在2月下旬的雨水节气。例如,北京1959年2月25日和1979年2月23日,最大积雪深度都达到了创记录的24厘米。
在南方,特别是广州及珠三角一带,却依然草木葱茏,与北方的气候相差很大,南方地区冬季气候温和而少雨雪,虽然少雨雪却多雾,一般12月是雾日最多的月份。雾通常出现在夜间无云或少云的清晨,气象学称之为辐射雾。
大雪节气最常见的就是降温。据统计,中国强冷空气最多的月份是在11月,强冷空气过后,北方大部分地区12月的平均温度约在-20℃至-5℃之间,南方也会出现霜冻,强冷空气往往能够带来降雪或暴雪。
传统习俗
腌肉、打雪仗、赏雪景、进补都是大雪节气的民俗。老南京有句俗话,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此时,家家户户门口,窗台上都会挂上腌肉、香肠、咸鱼等腌制品,形成一道亮
起居养生
冬季户外选择慢跑、快走等耐力项目最适宜。这些项目主要以锻炼心肺功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