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如何提升?单元作业设计“三重奏”给你新思路
学生探究能力如何提升?单元作业设计“三重奏”给你新思路
【导读】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设计既体现素养导向,又能培育学生探究能力的作业,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攻克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语文学科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深入探讨了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通过"前置准备作业"、"探究性过程作业"和"拓展实践性作业"三阶段设计,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升其综合素养。
"双减"政策落地后,立足学生核心素养,体现素养导向的优化作业设计研究在不断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精心设计与学生起点相适应,体现乐学、参与、实践、探究等多维度的作业。
新课标中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用"作业设计"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以语文学科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讨论如何从单元整体的视角出发,优化作业设计,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可选择性,突出作业服务学生发展的特性。在复杂学习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线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一年级小学生年龄尚小,在"给、喂、投"式的教学中使孩子们慢慢失去了探究的乐趣与动力。基于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形成的识字和阅读能力,立足单元视角,统整学习内容,以备学、助学、展学为主线,将作业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在挑战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交流中提升,寓教于乐,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当我们聚焦到具体单元时,深入解读教材是优化作业设计的基础。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由三篇课文——《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以及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语文园地组成。
围绕单元主题巧设学习情境,教师设计了设计"交流生活中的伙伴,寻找字里行间的伙伴,绘制我与伙伴的故事"三个学习主线索,将识字、学词、学文与语文实践活动紧紧围绕"找伙伴"的情境主题进行。
转变学习和作业方式,将作业转变为课内的学习任务,在挑战任务的过程中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互助的学习能力。同时,让学生产生对真挚友情的向往,感悟伙伴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意义。
前置准备性作业:联结生活,激发兴趣
前置准备性作业作为开启单元学习的第一步,其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现实生活与即将学习的单元内容建立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单元学习有整体性、结构性、进阶性等特点,前置性学习有导学性、自主性和反馈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作业设计必须基于整体逻辑进行统筹规划,以真正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思考的目的。
在操作上,教师需紧扣单元主题,设计简单易操作且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伙伴",基于此,教师设计前置准备性作业,将现实生活与学习内容进行自然联结,以寻找生活中的小伙伴任务唤起学生对伙伴的初步理解和认知。
(1)寻找生活中的小伙伴:请同学们将你心中最要好的小伙伴的名字写在爱心卡上。(下发爱心卡)
(2)交流生活中的小伙伴:将学生的爱心卡贴在"寻找小伙伴"展示板中,用一句话说说我的小伙伴是谁。
( )是我的好伙伴。
我和( )是好伙伴。
( )和( )是我的好伙伴。
学习任务的及时反馈是对学生的鼓励,通过搭建表达的句式展示交流,教师可以再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的同时,又在交流中促进彼此的了解。
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会说 "小明是我的好伙伴,我们每天一起上学",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伙伴的概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探究性过程作业:深度探究,提升思维
探究性过程作业承接前置准备性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从多个维度对单元内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挑战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探究中不断提升能力。
在学生对生活中的伙伴有了初步交流后,引导他们从字里行间寻找好伙伴。教师围绕 "伙伴" 主题,设计了三个维度的探究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能力。
字里行间寻找好伙伴:
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小伙伴,在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中也藏着许多小伙伴呢,让我们踏上探索伙伴的秘密小船到字里行间寻找小伙伴们吧。
"故事中的好伙伴",是对寻找简单信息能力的巩固训练。
"生字中的好伙伴",培养学生从字形、字义、字音等多个角度进行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的自主识字能力;
"我发现的好伙伴",是对学生思维比较有挑战的发现之旅,学生根据对伙伴的理解,多维度寻找好伙伴,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学生完成探究内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展评探究结果,通过这些环节,学生的探究成果得到充分展示,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①故事中的好伙伴。
请展示你找到的好伙伴,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好伙伴,或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
教师让学生展示在课文中找到的好伙伴,并阐述他们成为好伙伴的原因或讲述发生在他们之间的故事。比如,在《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学习中,学生可能会说:"小公鸡和小鸭子是好伙伴,因为小公鸡会捉虫,就捉虫给小鸭子吃;小鸭子会游泳,就带小公鸡去游泳,它们互相帮助。" 通过这样的探究与交流,学生自然借助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了伙伴的关系和情感,同时深入感悟伙伴间要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②生字中的好伙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然唤起已有的学习经验。例如,在学习 "他、们、伙、伴" 等生字时,学生可能会发现这些字都有单人旁,与人物有关,从而加深对生字的理解与记忆。
③我发现的好伙伴。
发现一:跳绳和踢足球是好伙伴。(用脚)
讲故事和唱歌是好伙伴。(用嘴)
打排球和打篮球是好伙伴。(用手)
发现二:结构相同——叽叽喳喳、安安静静……
发现三:动宾结构词语——跳绳、踢足球……
发现四:表示心情——孤单、快乐……
发现五:玩不同的游戏可以有不同的好伙伴。
发散性的问题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和惊喜。在这个环节中,落实了本单元学习的语文要素"词语积累和运用",并通过各具特色的发现,提升了思维品质。
拓展实践性作业:学以致用,深化情感
拓展实践性作业是对单元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收获。
因此,教师选择了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且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两个实践活动。
(1)阅读图画书《暴风雨来了》,探索故事中的伙伴之情。
①利用"和大人一起读"时间阅读《暴风雨来了》绘本故事。
②交流分享故事内容。
③以贴图方式请出故事中的小小主人公——茉莉、小松鼠、巢鼠、小兔子,并结合插图说说故事情节。
④角色扮演,选择一幅图讲故事。
⑤四人一小组练习串联讲故事。
⑥配天气变化的音乐和视频展示讲故事。
《暴风雨来了》这个绘本故事讲了小老鼠茉莉和家人被困在暴风雨中,茉莉冒着暴风雨寻找朋友们,并把他们带到了温暖、舒适、宽敞的树洞一起躲避暴风雨的故事,展现了伙伴间的友谊。结合单元主题进行推进阅读,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讲故事。
第一层次,以依托人物主线培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大意,提取明显信息,将故事讲清楚。
第二层次,引导寻找人物的对话情节,以角色扮演、自然卷入理解性地讲故事。
第三层次,加入推动故事情节的天气变化,在情境中创造性地讲故事。
(2)创作"我俩的故事",在交流与合作中表达伙伴之情。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创作我与好伙伴间的故事,也可以和好伙伴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②班级展示交流"我俩的故事"。
分组交流,投票推荐出班级交流的人选,并共同制定倾听评价标准。
③班级展示"我俩的故事",全班评选。
④评选最佳创作形式奖、最佳故事内容奖、最佳生动表达奖。
"我俩的故事"重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表达能力,以创作连环画、画友情卡、创作小诗、写小文章等多种形式再现朋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此创作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与朋友共同完成,在合作完成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再次感悟伙伴之情,感受合作互助的学习之乐。
通过以上前置准备性作业、探究性过程作业和拓展实践性作业的有机设计与协同实施,以单元视角构建的语文作业体系,宛如一把精巧的钥匙,开启了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