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必修的心理学知识——阿德勒三部曲
人人必修的心理学知识——阿德勒三部曲
阿德勒心理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实用的理论,为现代人提供了理解自我和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工具。从《被讨厌的勇气》到《自卑与超越》,阿德勒的思想体系不仅揭示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更为我们指明了一条通往幸福生活的道路。
先介绍下阿德勒本尊。
阿德勒全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人。他的头衔很多,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曾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客座教授。
阿德勒最备受关注的经历是他和弗洛伊德的关系。
阿德勒本来算是佛洛伊德的徒弟。他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后来因为跟他在生命原动力(libido)的认识上有分歧,成为第一位反对弗洛伊德学说体系的人(当时还有荣格)。他们最终分道扬镳。
弗洛伊德在研究生命的原动力中沉迷于心理学术的研究,而阿德勒受尼采和叔本华影响,认为生命的原动力是权力意志;因此,他认为人生是不断超越自卑,并获得生命权力的过程。
此外,他们的心理学理论也有很大的差异。
弗洛伊德的理论强调性格发展中与性有关的主题,而阿德勒的理论是关于个性、社交和意义的连续,更注重个体的成长,强调通过与社会互动和建立积极关系来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阿德勒认为,并不是只有心理学家才有资格研究心理学,每个人都可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社会负责。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过得幸福,而不只是局限于学术研究。
因此,阿德勒创立了以自我研究为导向的个体心理学研究,成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今天推荐的几本著作,其主要内容代表了阿德勒所倡导的思想。用一个更形象的词来阐释,就是“打通了自身思想和行动的闭环”。
《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日本的哲学家——岸见一郎,他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的认定顾问。
书中的内容是岸见一郎对阿德勒心理学成果的研究。整本书用的是一位青年与哲人的对话体形式:青年提问,哲人回答问题。
本书主要讨论了关于“课题分离”的话题,和我们为什么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面临着三大人生课题,分别是:“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比如说:孩子不爱学习,上课思想开小差,在家里非但不做作业还天天打游戏。遇到这样的神兽,大多数父母的解决办法都是让他去上辅导班、请家教,发火训斥没效果的话,就家法伺候。
这种强制性的方法,怎么可能会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爱上学习呢?也有家长会把心思花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但阿德勒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学不学习,这是谁的课题”。
学习这个事,其实是孩子自己的课题;而父母强迫孩子学习,就是对孩子课题的妄加干涉。这样就免不了产生冲突。
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那么如何判断是谁的课题呢?只需要考虑,这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比如孩子最终不学习导致的后果,需要由他自己来承担。
“课题分离”是建立正确人际关系的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我在《界限》这本书里也看到相关的理念。
阿德勒在书中阐述的核心思想是:自己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
弗洛伊德坚持的观点是用过去的经历,特别是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来解释现在的不幸。
而阿德勒认为,如果一味用过去的原因作为解释,就会陷入绝对的结论:即人们的现在、未来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无法改变。
与弗洛伊德抱持的“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目的论”。
阿德勒认为,并不是人的经历决定了人的行为,恰恰是人对自身经历的解读,决定了人的行为——“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经验”,是“可能被赋予完全相反的意义”的: 你可以说是老天的不公,给了我这个没给我那个,使我变得另类;你也可以说是老天的垂青,给了我这个没给我那个,而使我因此独特。
阿德勒还解释了人际关系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低级的幸福,是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得来的。比如工作时收入比别人高,会感到很幸福;有了孩子之后,自己的孩子比同龄的孩子更优秀,也会感到幸福。阿德勒说,这种建立在别人的某种不幸福之上的幸福,只能算是低级幸福。
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关键一点。
那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家庭、学校、工作单位,都可以是共同体。
在家庭这个共同体,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工作单位这个共同体,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就能感受到成就和幸福。所以我们也会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日益衰老,这就是突然失去了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不再被需要,让他们感到不幸福。
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共同体感觉”,一种持续有价值的,对他人的贡献感。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你的贡献和价值,虽然是在共同体中得以实现,但最后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不需要他人的肯定或回报。
也就是说,“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而是你的课题。
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人指责、被人讨厌的感觉。
但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被讨厌的勇气”是自由生活的一种证据,是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的表现。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可能是自己的自由行为可能不被别人接受。那你是选择继续表里不一的委屈自己,还是即使会被人讨厌,也要说出内心真实的想法呢。
答案不言而喻。
《洞察人性》
人性这个词,每个人都对它有自己的理解。那么,人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可以把它理解成人的天性,它隐藏在每个人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下面。
如果洞察力足够敏锐,可以从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细节中,看到他们隐藏的人性。同时,掌握洞察人性的方法,能提高对自我的认知,从而知道如何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由弗洛伊德率先提出的,是精神的三大部分。“本我”代表人的深层欲望,“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而“超我”更类似于良知和道德判断。
当一个人对你出言不逊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愤怒,想要反击,这种原始的冲动就是“本我”。考虑到这么做要承担的社会、道德以及法律风险时,这个时候就是“超我”在起作用。“自我”会负责协调脑海中的这两个声音,最终会选择压制住内心的愤怒,采取一种更加文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人性是什么?
阿德勒认为,人性就是人的诉求。不同的诉求支配着一个人不同的行为,而人的性格是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综合体。
比如说工作这件事情,通过工作来赚钱是行为,可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买房、买车,是为了让自己和家人过得更舒服一点;但在这些行为的背后,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优越感。
这种隐藏在买房和买车背后的动机,就可以称之为人性;理解一个人诉求的过程,其实就是洞察人性。
在心理学中,诉求分为表面诉求和根本诉求。表面诉求往往只是停留在对行为的简单解释,而行为背后最根本的诉求才能称得上是人性。
在作者看来,行为习惯是洞察人性的一把钥匙,通过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一个人的根本诉求。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这个人为了实现他的根本诉求所采取的方式或方法。
阿德勒建议我们可以多回忆自小时候的事情,通过对童年的回忆来分析出一个人复杂行为背后的根本诉求。
在生活中,知道一个人的性格是什么样子的,就能够预料到这个人对待朋友、对待困难可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性格的形成受到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的复杂影响。成长经历一帆风顺的人,和历经磨难的人的性格会有天壤之别。
阿德勒把人的性格分为社会型性格和自私型性格两种。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自私型和绝对社会型性格的人,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在自私型性格和社会型性格之间寻找平衡。
一个人过于自私会慢慢和现实脱节,变得孤立而病态。而一个人过于无私,过于讨好,同样会让自己的生活走向极端。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只有让自己的性格保持平衡,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到他人的感受和利益,才能够避免矛盾冲突的产生。
有些人的性格之所以走向极端,通常是他生活经历了意外坎坷等突变。如果不对失衡的性格进行调节,生活将会变得非常痛苦。
阿德勒认为:人的情绪变化能够直接地反映出性格走向。
比如,有一种人喜欢把自己孤立起来,而且总是对外界采取敌对态度,那么他经常会表现出愤怒、焦躁和刻薄的情绪。
拿愤怒这种情绪来说吧,在生活中什么样的情况下容易发脾气?
愤怒源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没有能力让孩子或下属听话,只能通过愤怒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和愤怒的情绪一样,焦躁、刻薄也是出于无能为力的自卑感。
看见了自己,也等同于看懂了别人。看到了别人愤怒背后的无奈,就会生出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了解洞察人性的方法,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
有了包容和理解,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我们会因知其所以然,而会变的更冷静,会更加坚强、乐观。
因为,如果把愤怒、焦躁等情绪作为攻击他人的武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自卑与超越》
本书是今年007读书会一起共读的第一本书。书的开篇写道: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将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为什么自卑会让人最终得以强大,得以超越呢?让我们先看看自卑感是怎么来的。
自卑感描述的是,在和别人比较时,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不良的情绪体验。
阿德勒认为,其实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自卑感并不是什么坏事。人类本就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世上,每个人都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的状态,于是人人都会追求优越,人人都渴望进步。
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站立,是在追求优越性;他们学会语言,与其他人沟通,是追求优越性;人类历史上科学不断进步,也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可以说,“自卑感”是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
但也有很多人因为自卑变得消极。他们在什么都不做的情况下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
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叫“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指有些人会把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来使用。
就像是“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这样的想法,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的结论,就超过了自卑感的范畴,是一种自卑情结。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仍然还是自己的选择。
“自卑情结”实际是将自己孤立,必将自取其亡;一味祈求他人的认可,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提心吊胆之中,只能是一种为他人而活的生活方式。决定命运走向的,束缚能力绽放的,是我们的思想,是我们对自卑由来的认知:自卑不是问题,“自卑情结”才是——沉溺于“自卑”,以此麻醉自己逃避现实。
即: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因此,我们可以获得超越自卑的“良方”:通过校正我们的思想/目标,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实现对自卑感的超越。
如何通过校正来改变行为呢?需要找到生活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对别人发生兴趣以及互助合作”,“所有失败者最常见的共同特点,就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之低”,他甚至给心理学下了“一个更进一步的定义”:“心理学是对合作缺陷的了解。”
————“意义”来源于合作。连接与合作,构成了“生活的方式”,也构成了组织存在的“意义”。
本书中的人生三大课题构成了人类的三个问题——工作课题(职业)、交友课题(社会)、爱的课题(家庭)。
而人生三大课题的实质,都是“人际关系”问题。甚至可以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是人际关系问题。阿德勒给出的“药方”,是回到“人生意义”这个宏大而根本的叙事命题上来,就是要明确生活的三大意义——奉献、对别人发生兴趣、相互合作。
从这个意义上理解,阿德勒不仅帮助我们挣脱他者标准和世俗规训的束缚,还帮助我们去努力挣脱,来自我们自身过去和未来的束缚。
每个人从自卑走向超越的过程,就是一场场生命的旅行,就是一份份生命旅程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