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夏民族发源地定位的思考(上)
对华夏民族发源地定位的思考(上)
党中央提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观点,也成为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若站在上古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现代中国华夏文明考古探源,基本上处于没有入门的边缘状态。之所以说其没有入门,是因为现代华夏文明考古探源工作,缺乏上古时期华夏民族创世思想方法的指导,尤其缺乏伏羲肇始“河图洛书”“八卦”等历法文化作根本依据。
图-1 天地人合一在天地人之中图
由此,导致其在华夏文明探源选址,三皇、五帝、夏商王朝共居建都,“天地人合一”于“天地人之中”(见图-1)等认识方面,背离了华夏民族创造人文历史、地理和文化的一元性,偏重于无序的人文地名传承作依据,争执于没有历法支撑的考古年代之表象,最终使考古探源成果,难以体现华夏民族创世理论与创世实践相结合的大道法则。
因此,无法从创世的根本、固有、基因立场出发,宏观、系统地反映华夏民族“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象天法地”“抱一守中”“允阙执中”等优秀创世思想文化和践行方法。
进而,致使华夏文明探源选址和认定成果时,失去了“太极”“中正”“中和”“中庸”“中原”“中国”等“中”文化的本性,甚至把三皇、五帝、夏商王朝共居建都的“中央”“中土”之地,割裂的支离破碎,丧失了华夏民族先祖“求中、得中、归中、执中”(见图-2)和“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一贯教诲,背离了华夏民族立地中、倡和合、求大同、归一统的创世初心。
图-2 八卦“中”位图
通过华夏民族及文字、文化、文明探源,我们形成了对华夏民族创世史观的一些浅薄认识,总结出了以下基本观点:
——华夏民族及文字、文化、文明的一元始祖,是燧人氏雷神与华胥氏之子伏羲。伏羲不仅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古人类向人类、向华夏原始先民过渡的第一人(见图-3)。
图-3 人文始祖伏羲图
——伏羲创造的太极之道和易文化,是华夏民族最根本的哲学世界观。它强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二、三分别对应天、地、人。“人”是“天地”的产物,产生与人文天地之后;“万物”是“人”创造人文世界的产物,产生于“天地人”之后。而“心”,则是决定人、人类认识万物的根本。由此,形成了华夏民族“心生万物”“心外无物”(见图-4)等传统思想文化。
图-4 心生万物、心外无物图
——华夏民族文字的源头,是伏羲创造的“阴阳(—、--)”爻符,也称“刻符文字”“符号文字”等。八卦中的“阴阳”爻符,是伏羲开辟人文天地,创造人文历史、人文世界的一元始点。
——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是伏羲运用阴阳交错的自然文理,“以文理化人”“以文理教化”“以文理化成”人类世界的“大道”“易”“河图洛书”。
——华夏民族文明的源头,是伏羲运用阴阳爻符和自然文理,启迪华夏原始先民思维和心智开化、开窍、开明的思想和文化之光。
——华夏民族及文字、文化、文明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伏羲遵循“道法自然”“象天法地”“天人合一”法则,创造的太极、阴阳、四象、八卦等创世史观,即哲理、哲学世界观。(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