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仆人对主人称呼是“太太、奶奶”,而不是“主人”?
为何古代仆人对主人称呼是“太太、奶奶”,而不是“主人”?
在古代,仆人对主人的称呼为何是“太太”、“奶奶”,而不是简单的“主人”?这个问题的答案,要从汉代说起。
“太太”一词最早出现在汉哀帝时期,原本是尊称王室中的老一辈夫人。当时由于幼帝增多,便将先皇时期的太后或幼帝的祖母称为“皇太太后”。这种称谓逐渐在汉代王族中推广开来,但此时的“太太”还仅仅是对高位女性的尊称,并不具有后来女主人的含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太太后”逐渐演变为“太皇太后”。到了唐朝末年,“太太”的含义进一步演变,民间开始用“太太”来称呼爷爷的母亲,这一习俗在陕甘宁等地一直延续至今,与之相对应的是称呼爷爷的父亲为“太爷”。
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在元朝达到鼎盛。元朝对奴隶的来源和数量没有限制,导致“大家僮仆,多至万指”,这种情况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了明朝,统治者意识到蓄奴制度的弊端,开始通过法令限制蓄奴。明初规定,只有官宦之家才能役使奴仆,且数量有限制:公侯不超过20人,一品官不超过12人,二品官不超过10人,三品官不超过8人。庶民之家如果蓄奴,将被杖责一百并释放奴仆。
然而,自宣德年间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和赋役繁重,农民纷纷破产,被迫沦为奴仆。为了规避明政府禁止平民蓄奴的法令,大地主们开始以收养义子义女的方式变相蓄奴。
这些以特殊身份的奴仆开始称呼主人为“爹”、“娘”,称呼主人的子女为“哥”、“姐”。这种称呼方式很快从民间传播到贵族阶层。到了明中后期,王孙贵族之家虽然按照买断终身自由的方式蓄奴,但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却延续了长辈的称谓,即“太太”、“太爷”、“奶奶”、“老爷”。
值得注意的是,“太太”、“奶奶”等称呼主要限于家中,而在官场上则按照主人的身份进行称呼。例如,某位一品大员的妻子姓王,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在社交场合便被称为“王夫人”。
到了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太太”逐渐成为女性的正式社交称呼,女性的社交姓氏也从父姓转为夫姓,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太太”的称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