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佛学基础】业力论——什么是业力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佛学基础】业力论——什么是业力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bilibili.com/opus/1013955226436108305

业力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不仅解释了因果报应的原理,还涵盖了整个宇宙的运行规律。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业力的定义、分类及其在佛教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业力

业在梵语中称为羯摩,意指造作,包括运动在内。由造作产生的潜在力量被称为业力。

值得注意的是,“业力”、“轮回”等名词并非佛教独创,早在释迦牟尼佛出现之前,印度的婆罗门教及其他学派就已经在讨论这些概念。佛教为了适应当时已形成的意识形态,也接纳了这些名词和概念,尽管它们在修行方法和仪式上与婆罗门教相似,但其精神实质却有所不同。

业力主要用来说明“缘起”的道理。虽然佛教强调“性空”,但坚决反对虚无主义,认为一切诸法的因缘和合自有其一定的、不乱的因果规律。在佛教中,业力可以泛指整个世界总的因果规律,而佛法主要研究生命界(又称有情、众生)的因果规律。

业力具体指身、口、意三方面行为的作用。其中,身和口的活动称为行为,容易理解;而将意的活动也视为行为,并认为其有作用,则较为独特。在身、口、意三业中,意业是中心,其作用最为重要。

业力的分类

1. 从行为主体分类

  • 身业:身体的行为
  • 口业:语言的行为
  • 意业:思维和意识的行为

对于普通人来说,由八识操纵的身口意三业称为业。而对于佛来说,由于识已经转成智,以智慧来操作“业”,则不称为业,而是称为“密”。因此,佛的身业称为身密,口业称为口密,意业称为意密。密教讲三密,就是三业,不过一个觉悟,一个不觉悟。

2. 从业的行相分类

  • 善业:符合道德和佛法的行为
  • 恶业:违背道德和佛法的行为
  • 无记业:非善非恶,中性的行为

善恶业的标准以三法印为准,但为了方便接引修学者,佛法也顺应一些世间标准。

3. 从业的德性分类

  • 福业:使众生在欲界能够得好报的业
  • 非福业:得到不好报的业
  • 不动业:这个业得着还是得不着,看不见

4. 从业的清净程度分类

  • 黑黑业:污染不清净的业,污染程度很重
  • 白白业:清净的业
  • 黑白黑白业:杂业,有清净有污染
  • 非黑非白业:有修行的人造的业,在没完全觉悟之前所造作的也是业,但是他的业非黑非白

5. 从体量分类

  • 共业:众人共同感受的东西
  • 不共业:个人独属的业

6. 从业的能力分类

  • 能生业:能够产生新业的业
  • 能持业:能够维持现状的业
  • 能消业:能够消除旧业的业
  • 能毁业:能够破坏业的业

7. 从效用分类

  • 引业:自他同一,就是自己和他人被一种力量牵引的业
  • 满业:个别的业

8. 从业的领受分类

  • 心受业:心领受的业
  • 身受业:身体领受的业

9. 从感报分类

  • 顺乐受业:使人感到快乐的业
  • 顺苦受业:使人感到痛苦的业
  • 顺不苦不乐受业:使人感到不苦不乐的业

10. 从时期、时间分类

  • 定业:一定要报的业
  • 不定业:不一定报的业

11. 从果地分类

  • 地狱业
  • 饿鬼业
  • 畜生业
  • 人业
  • 天业
  • 不定业

业力的重要性

按小乘讲法,整个宇宙是业力之网,整个人生也是业力之网。不但我们在业力之网内,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都在业力之网里。佛法讲出家,不是离开家庭叫出家,那太容易了,当然在人世间来说那也不简单,但那不算,真正的出家,是出三界家,即脱离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说,脱离了业力之网才叫出家,脱离了业力之网就是解脱,这就不容易了,要通过业力的修行才能够得到解脱。

这一篇主要说明什么叫业力,业力的分类,业力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等说完业力论会更清楚。

文章来源:吴信如著《佛教各宗大义》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