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周湿疹专题研究: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案
甲周湿疹专题研究:临床表现、病因及治疗方案
甲周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发生在指甲周围的皮肤。这种疾病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环境因素、皮肤屏障受损、免疫系统问题、过敏反应以及代谢紊乱等。本文将从临床表现、病因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详细探讨甲周湿疹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甲周湿疹?
甲周湿疹(Periungual eczema)属于手部湿疹的一部分,通常指的是指甲周围皮肤出现的湿疹症状,这种病变可能涉及到甲床及甲周皮肤。手部湿疹(hand eczema)是一类发生于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囊括了手部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及糜烂、渗出、鳞屑、结痂、苔藓样变、角化过度、皲裂等继发皮损,伴有或无瘙痒等症状的手部湿疹皮炎样改变,国际上有称其为手部皮炎(hand dermatitis)。
患者可能会感到瘙痒、红肿、脱屑,严重时可能会出现水疱、糜烂或渗出。
临床病例分析
让我们看一个具体的病例:
一位慢性患者,职业为教师,长期使用粉笔,主诉右手拇指周围皲裂伴疼痛、发痒数年。从图中可见,患者右手拇指远端甲周皮肤可见皲裂皮损。近一个月使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及尿素维乳膏治疗,效果不佳。
国外研究文献
一项关于手部湿疹伴随甲病(指甲异常)的临床研究显示:
研究方法:2010至2011年,研究者在Eulji医院对124名手部湿疹患者进行了调查。收集了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和病程信息。对患者的指甲进行了彻底检查,记录了甲病的形态特征以及手部湿疹在指尖区域的受累情况,并检查了是否伴有甲沟炎。使用HECSI评分系统评估手部湿疹的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两组:甲病组和非甲病组,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共有124名患者参与研究,其中73名为女性,51名为男性,平均年龄为38.3岁,所有患者的平均HECSI评分为30.54。约40名患者出现了指甲变化,甲病的发生率为32.3%。甲病主要影响30至50岁的人群。Beau线(指甲上水平的凹陷)在两性中最为常见,出现在33.8%的患者中。指甲凹陷出现在17.6%的患者中,11.8%的患者有纵向脊。所有手部湿疹患者的平均病程为2.61年,甲病组的平均病程为4.62年,非甲病组为1.65年,甲病组的病程显著长于非甲病组(P < 0.05)。手部湿疹在甲沟区的受累与甲病的发生率有统计学上正相关(P < 0.05)。甲病组的HECSI平均分为34.27,非甲病组为28.76,但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在甲病组中,40%的患者出现甲沟炎,非甲病组为45%,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关联。根据职业将患者分为手工组和非手工组,发现两组在甲病的发生率和形态特征上没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结论:手部湿疹患者中甲病的发生率为32.3%,病程和甲沟区的受累与甲病有显著关联。Beau线是最常见的甲病类型,手部湿疹的严重程度与指甲变化的程度不相关。部分患者通过局部软膏和皮损内类固醇注射治疗后,指甲变化有所改善。甲病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可能与湿疹引起的频繁甲周炎症有关,这可能影响指甲基质单位的正常功能。这些甲病和伴随的手部湿疹可能导致美容问题,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治疗手部湿疹患者时,临床医生也应该评估指甲疾病,并考虑相应的管理措施。
国内专家共识
《中国手部湿疹诊疗专家共识(2021版)》由中华皮肤科杂志发布,主要内容包括:
定义:手部湿疹是发生在手部的炎症性皮肤病,包括红斑、丘疹、水疱等原发皮损和糜烂、渗出、鳞屑等继发皮损,可能伴有瘙痒。
病因及发病机制:手部湿疹的病因复杂,包括外源性因素(如接触性变应原、刺激物、机械损伤)和内源性因素(如遗传因素、特应性体质、精神状态等)。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是反复发作的关键。
临床表现及分类:临床表现多样,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手部湿疹。根据病因可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手部湿疹,如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
诊断及鉴别诊断: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检,辅助检查包括斑贴试验、点刺试验、特异性IgE测定等。需与其他皮肤病如手癣、银屑病等鉴别。
严重度评分:采用手部湿疹严重指数(HECSI)评分系统,根据皮损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评分,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预防与治疗:包括预防措施(如合理使用手套、润肤保湿)、局部药物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物理治疗(如紫外线治疗)和系统治疗(如维A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
特殊人群治疗:包括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和儿童的治疗建议。
局限性:共识内容仅供参考,可能存在不全面之处,需要定期修订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