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究竟是谁?长的有多美?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究竟是谁?长的有多美?
"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古语在中国历史上激励了无数读书人。但"颜如玉"究竟是谁?她长什么样?本文将带你深入探讨这个承载着古代读书人梦想的美丽象征。
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颜如玉究竟是谁?长的有多美?
自唐朝建立后,科举制逐渐确立并取得卓越的成就,使读书成为世人追捧的唯一上升途径。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士农工商”的分级方式使得“士”成为最受尊敬的阶层,垄断了社会的顶端地位。这种地位得到了各朝代皇帝的高度认可,尤其在唐朝以后显得尤为明显。此时的读书人,怀揣着改变命运、进身仕途的梦想,寒窗苦读只为在科举考试中一展宏图,最终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理想。对此,历代皇帝也常用“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吸引读书人不断努力,用功读书。然而,颜如玉究竟是什么样的美人呢?本文将带你深入探讨。
颜如玉,这个词语的最早出处可以追溯到汉朝《古诗十九首》中,“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通过这句诗我们可以知道,古代文人在形容美女时,常把“颜如玉”作为对上佳容貌的称赞。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的文人也不断赋予“颜如玉”更多的内涵。例如,唐代的白居易曾在他的诗歌中用颜如玉来形容舞蹈者的容姿:“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间俗衣服。”
诗句中明确道出了颜如玉那白嫩如玉般的面庞,这种审美标准在当时北京、天津、河北这些燕赵地区尤为流行,不同于如今人们对健康小麦肤色的青睐,古代人的美学较为单一,肤白即是美。这也自然反映了颜如玉必然是出生在较为富裕的家庭,无需在田间劳作,肌肤才能保持白皙。再比如历史上经典的甘夫人,其肤色就如同白玉一般,“刘备抱玉夜眠”,可见,这样的形象即便在刘备心中也是难以忘怀。
然而,对于古代文人来说,颜如玉的意义不仅限于女子的容貌。宋朝时期,皇帝赵恒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科举考试,他亲自作《励学篇》,其中有一句:“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在诗中,他把美女与读书联系起来,以期能激励底层百姓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赵恒的这番言语确实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在他统治下,百姓们纷纷效仿,纷
仁庙皇帝纷走上了读书的道路,农村、城市到处充满了孜孜不倦的求学者。读书成了寻求晋升和财富的捷径,也成了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一条重要途径。其背后的社会影响力久久不衰。
据信,颜如玉的崇拜还与科举制度的推广密不可分。随着宋朝科举制度的更加完善,下层人民发现了他们通过努力、通过读书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因此颜如玉成了很多读书人的精神慰藉。例如,唐代的李世民对新科进士,也是赞誉有加:“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些激励使得无数才子下定决心,发奋读书,希望有一天也能金榜题名,抱得美人归。
不仅是宋朝,上至汉唐,下至明清,颜如玉的形象一直被反复歌颂和完善。辛弃疾曾在《满江红》中表达了自己对过去风流生活的追忆:“共何人、对饮五三钟,颜如玉。”这不仅反映出颜如玉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交场合中的绝美容颜,同时也暗示出她不仅仅是用来形容女子,更包含了对美好生活和高雅情趣的追求。而到了明清时期,这种审美观念仍未有大变化,只不过载体有所不同。例如,明朝进士范进中举后虽没有颜如玉那样的美貌妻子,但通过科考而跃升的社会地位,体现了颜如玉所代表的美好向往。
在古代读书人眼中,颜如玉的形象不仅关乎外貌,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了追求知识、希望和美好生活的融和。因此,我们可以说,颜如玉不仅是古代文人对美丽女子的追求,也是对理想生活的不懈向往。在今天这个知识与机会同样重要的时代,这种精神依然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这也是古代文人们孜孜不倦地用颜如玉来激励自己努力求学、改变命运的原因所在。通过对颜如玉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科考与追求美好生活之间的平衡。
颜如玉,这个词承载了古代无数读书人的梦想和坚持,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追求。小说与诗篇中对她的生动描写,使得这个名字越发的悠长深远,如今依旧是我们寻求理想人生的美好象征。今天,当我们回顾这些历史时,似乎也能体会到读书人们苦读寒窗的那份执着,以及他们对于颜如玉那份美丽梦想的追求,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