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蒋介石如何赢得民国最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中原大战:蒋介石如何赢得民国最大规模的军阀混战
1930年5月至10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地方实力派军阀,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份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混战。双方投入兵力近150万,这场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因此被称为"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蒋介石与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一场权力争夺战,也是北洋军阀倒台后新军阀各派的首次大规模较量。最终,蒋介石在这场战争中获胜,但这场战争也让国家元气大伤,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虽然蒋介石在名义上取得了最高统治权,但国家积贫积弱的状况却日益严重。
蒋介石"削藩":南京国民政府与地方实力派从合作走向对立
1928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联合西北军阀冯玉祥、山西军阀阎锡山以及桂系军阀李宗仁,共同讨伐北洋军阀的实际掌权者奉系军阀张作霖。经过两个月的北伐,奉系军队被彻底击败,北伐军占领了河南、山东及京津等重要地区。张作霖被迫宣布下台,并撤退到关外。
6月3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皇姑屯事件。12月底,奉系首领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指挥,奉军改称东北军并编入国民革命军序列,至此蒋介石实现了中国在形式上的统一。
北洋军阀倒台后,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新军阀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蒋介石虽然获得了名义上的"正统"地位,但国民党内部四分五裂,各派系林立。刚易帜的东北与南京国民政府维持着分治合作的关系,在政治、军事、财政方面都有相当的自主权。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人各自占据一方,表面上服从南京,实则各有打算。
蒋介石为了稳固自己的权势,开始对地方实力派进行裁军。他根据各地具体情况采取分化策略,逐一打击地方势力,这导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蒋介石首先将目标对准南方的桂系势力。桂系首领李宗仁在北伐前就有逼迫蒋介石下台的举动,北伐后桂系势力进一步扩张,控制了武汉和广州两大城市。李宗仁亲自统领大军,坐镇武汉,控制两湖地区,扼守长江中游。虽然名义上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但在军事和财政方面却自成体系。北伐结束后,蒋桂之间的矛盾迅速激化。
1929年1月,蒋介石召开军事编遣会议,要求各地军阀裁军。东北易帜后,桂系成为仅次于中央军的第二大军事力量,自然成为此次裁军的重点对象。蒋介石的强硬态度促使李宗仁直接撤换了蒋介石的嫡系、湖南省主席鲁涤平,并派桂军进驻长沙,将湖南湖北连成一片。
1929年3月,蒋介石正式下达"讨伐令",派中央军讨伐桂系,蒋桂战争爆发。蒋介石利用桂系内部矛盾,分化收买桂系将领李明瑞等人。战争初期,蒋介石切断桂系从南方到武汉的补给线,随后派主力部队直取武汉,仅用四天就占领该城。同时,被收买的桂系将领纷纷倒戈,宣布效忠南京国民政府。仅一个多月时间,湖北全省及广东就被蒋介石控制,桂系主力基本瓦解。
李宗仁在广西梧州集结三个师的兵力,试图反攻,但最终失败。1929年6月,李宗仁逃往香港,蒋桂战争以蒋介石获胜告终。
蒋介石与冯玉祥之间的矛盾则经历了从合作到决裂的过程。1928年2月,为共同对付张作霖,蒋介石与冯玉祥结拜为"换谱兄弟",冯玉祥的西北军被编为第二集团军。然而,这种合作建立在各自利益之上。蒋介石占据江浙富庶之地,但兵力不足,需要借助冯玉祥北伐;冯玉祥虽控制西北大片土地,但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希望通过北伐占领京津等北方重要地区。
奉军被击败后,蒋介石为防止冯玉祥势力扩张,将京津地区划归山西军阀阎锡山,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司令。冯玉祥因此未能进入北京,蒋冯关系开始出现裂痕。随后在裁军问题上,蒋冯矛盾进一步激化。
1928年7月至12月期间,蒋介石多次召集冯玉祥、李宗仁、阎锡山等人讨论裁军事宜,遭到强烈反对。同时,蒋介石试图架空冯玉祥,委任其为行政院副院长兼军政部长并要求赴南京就职,冯玉祥拒绝。在蒋桂战争期间,冯玉祥未按蒋介石要求出兵,加之冯玉祥坚持平民政治与蒋介石的独裁统治相悖,两人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
桂系被平定后,蒋介石将矛头转向冯玉祥。他一方面在军事上施压,另一方面以国民政府名义谴责冯玉祥叛逆。1929年5月,冯玉祥的所有职务被撤销,并被永远开除党籍。
冯玉祥因桂系败得太快而措手不及,只能被动应对。他调整战略,缩短战线,巩固西北,并与阎锡山等人积极联系,宣布反蒋。蒋介石则对阎锡山采取明拉暗打策略。
阎锡山在蒋介石支持下控制京津地区,但1929年初蒋介石推行"国税"与"地方税"划分,迫使阎锡山将平津税收上缴中央,从而剥夺其财政自主权。尽管阎锡山是京津卫戍司令,但实际防务被蒋的嫡系掌控,形同虚设。这一系列举措加剧了蒋阎矛盾。
1930年初,蒋介石指使河南省主席韩复榘对付阎锡山。阎锡山察觉后连夜返回太原,并发表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演讲。蒋介石对地方派系的打压,促使冯、李、阎结成反蒋联盟,一场大规模内战即将爆发。
中原大战:张学良的态度成为战争天平的关键
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57位地方将领联名通电,要求蒋介石下台。阎锡山被推选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担任副总司令,反蒋集团编成八个方面军。
李宗仁的桂系为第一方面军,负责北进攻打武汉;冯玉祥的西北军为第二方面军,负责河南境内陇海、平汉线作战;阎锡山的晋军为第三方面军,负责山东境内津浦、胶济和陇海线东段作战。
与此同时,蒋介石宣称讨伐阎锡山等反蒋势力,整顿军队准备作战。5月,中原大战爆发,反蒋集团投入80万兵力,蒋介石的中央军投入60万兵力参战。
5月11日,蒋介石集中嫡系精锐部队从徐州出发,沿陇海线进攻归德的阎冯联军。蒋军在空军配合下取得首战胜利,占领归德。但不久后,反蒋联军获得大量援军,火力和规模超过蒋军,战局逆转。
5月下旬,双方激战十多天,蒋军全线溃败。蒋介石在前线指挥时险些被俘,被迫退守鲁西南。阎冯联军乘胜追击,6月占领济南。
李宗仁见北方战事有利,率部北上支援,但在湖南战场接连失利,被迫退回广西。蒋介石侧翼威胁解除后,于7月末在津浦线发起总攻,重新占领济南。阎锡山军队在黄河泛滥中损失惨重,冯玉祥随后在陇海线发起反攻,但因大雨导致后勤中断而被迫停止进攻。
1930年9月上旬,蒋介石全面部署后再次下令总攻。冯玉祥试图在郑州外围背水一战,但阎锡山为保存实力未予配合,冯军陷入孤立。蒋介石切断其后路,冯玉祥被迫撤往豫北,战局向有利于蒋介石的方向发展。
此时,平津等北方地区仍被阎冯势力控制,双方形成僵持。张学良的东北军因实力强大且保持中立态度,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力量。
张学良被反蒋集团任命为副总司令,但公开表明中立立场。蒋介石和反蒋集团都争相拉拢张学良。东北军拥有28万正规军,装备精良,是当时地方派系中唯一拥有海陆空三军整编部队的力量,实力仅次于中央军。
张学良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成为北方最大军阀。蒋介石和反蒋集团都试图争取张学良的支持。阎锡山试图在新各部首长职位上任命更多奉系官员,蒋介石则通过金钱和官职进行拉拢。
1930年6月,蒋介石向张学良提供200万元作为出兵费用。随后又答应封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司令,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本人。8月,张学良与蒋介石特使商议出兵事宜,要求提供500万军费及发行1000万公债以稳定金融,蒋介石全部答应。
在蒋介石攻占济南后,张学良于9月上旬公开表态支持蒋介石。9月18日,张学良率十万大军出关。东北军每到一处,通知晋军让出防地。阎锡山见败局已定,按照通知撤兵,东北军几乎未发一枪就接管了平津地区。
与此同时,张学良与阎锡山达成默契:东北军不进入山西,晋军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回山西。至此,反蒋集团仅剩冯玉祥的西北军。蒋介石通过分化策反冯玉祥部下,使冯陷入孤立。1930年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宣布撤销海陆空军总司令部,中原大战正式结束。
战争影响
中原大战持续7个月,双方动员兵力超过140万,军费开支达5亿,伤亡30万人,战火波及20多个省,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国力消耗极大。史书记载,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都陷入枯竭。
这场战争使国民党的地方实力派和中央都元气大伤,相互削弱。冯玉祥的西北军彻底垮台,阎锡山的晋绥军也遭受重创,只能退守山西。东北军入关接管华北事务后,东北防务出现空虚,为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一年后的同一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为日本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