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四十岁常遇春:从战无不胜到全身溃烂暴亡,子孙后代命运如何?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四十岁常遇春:从战无不胜到全身溃烂暴亡,子孙后代命运如何?

引用
1
来源
1.
https://td.fyun.cc/detail/556081e26a5809a79d0c041a4a2ccf38eb42213c.html

常遇春是明朝开国名将,在朱元璋统一中原的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位战无不胜的常十万,在40岁那年却因一场怪病全身溃烂而暴亡。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子孙后代也未能凭借他的功绩获得庇护,反而遭遇了种种不幸。

常遇春这个名字,在明朝开国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朱元璋麾下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他在朱元璋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四十岁,本是人生鼎盛之时,但对常遇春来说,却成了悲剧的开始。他全身溃烂,最终猝然离世。而朱元璋竟然下令逮捕常茂,并处死了常升,这一决定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隐情?

那么,常遇春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他的功绩与过错又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呢?

出身卑微的农家子弟

常遇春,原名常立,安徽人,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元朝末年,时局动荡,中央政权腐败无能,地方官吏贪赃枉法,农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常遇春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体能与武力,能够轻松制服村里其他健壮的青年。在绝望的农村生活中,他迅速找到了方向——加入一支农民起义军。

在这支起义军中,常遇春的英勇善战和沉着坚毅很快赢得了刘聚的认可。然而,他内心渴望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施展抱负,寻找一位能够帮助他实现理想的领袖。

常遇春当时的内心纠结可想而知。他出身贫苦农民,原本就处于艰难困苦之中。投身农民起义军,虽然暂时获得了生存依靠,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只是一个“草寇”般的存在,难以成就大业。

朱元璋的红巾军为常遇春提供了一个他期待已久的舞台,一个能够真正建立大功、得以封王拜相的平台。这种诱惑,对于已经领略到武力好处的常遇春来说,是无法抗拒的。因此,他果断地告别了刘聚,投身于朱元璋的队伍之中。

投靠朱元璋的关键时刻

当常遇春思考人生道路时,他得知朱元璋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红巾军,接连取得胜利。朱元璋不仅对平民百姓仁慈,而且在军事战略上也成果显著。这些特质深深触动了常遇春,他决定投奔朱元璋,加入红巾军。

当常遇春加入朱元璋帐下时,朱元璋对他这位从未谋面的人并不完全信任。毕竟,常遇春过去只是一个立场不明的草寇。然而,经过一场关键战役后,常遇春终于展现出了自己的才能,完全获得了朱元璋的认可。

这场关键战役是著名的采石矶之战。当时,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在湖北激战中,被严重水寇阻挠,无法成功渡江。在这关键时刻,常遇春挺身而出,驾驶小舟在水上纵横驰骋,仿佛无人之境,导致元军纷纷溃败逃窜。

这次突破有力地促进了对采石矶的攻克,也让朱元璋发现了常遇春卓越的军事才能。从此,这位昔日的【前文提到的特定称呼】成为了朱元璋最重要的得力助手之一,随其四处征战。

凶狠残暴的一面

由于在采石矶立下战功,常遇春迅速晋升为将军,跻身朱元璋最信任的大将之列。他随朱元璋相继投身于对陈友谅、张士诚等敌军的众多战役,都展现出非凡的英勇与决断之能。朱元璋对其赞誉有加,赞其“虽古名将,未有过之”。因此,人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常十万”。

然而,常遇春有一个极其严重的缺陷——他喜好屠戮战俘,甚至有时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屠城。这种行为不仅引起朱元璋的不满,也多次遭到另一大将徐达的劝阻。然而,常遇春对此似乎置若罔闻,每次深入敌阵时,总会导致白骨遍野。

在九华山之战时,常遇春竟然当着徐达的面,将俘虏全部屠杀,徐达百般阻拦,却未能奏效。这种冷酷行径,导致他在部下和百姓中声誉极差,有人甚至称他为“屠夫”。

常遇春的这种行为,必然招致普通民众的极度不满。作为将领,他本应保护百姓,却变成了他们的梦魇。这种作为,不仅违背了佛家的仁善教义,也与儒家忠勇兼具的理念相悖。由此可见,常遇春的性格存在极为两极分化的一面。

鏖战南北,建立功勋

尽管存在如此残暴之举,但常遇春的军事才能仍获得朱元璋的高度倚重。他相继投身于对抗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的众多战役之中,都有非凡表现,建立了卓著功勋。

在龙湾之战时,他勇猛地投身敌军阵营,仿佛无人可挡,导致吴军溃败不堪。随后在与张士诚的对战中,他屡次获胜,最终使张士诚自刎。

有人甚至说,朱元璋的天下,一半是常遇春奋力拼杀所得。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彰显出常遇春在朱元璋成就统一之业时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当时,朱元璋身边有许多杰出将领,如徐达、邓愈等人。然而,常遇春与众不同,他更是一位纯粹的沙场豪杰,精于果敢进击,骁勇善战。

他的行事风格常与朱元璋的审慎规划相抵牾,然而最终却也成为朱元璋获胜的关键要素之一。正是凭借常遇春这类人物,朱元璋才能陆续击溃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进而实现中原的大一统。

不幸暴亡于柳河川

当常遇春随军队北伐,即将实现统一大业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悲剧降临于他。抵达柳河川之际,正值盛夏炎热之时,常遇春不慎卸去自身盔甲,进而诱发了“卸甲风”这一怪疾,致使全身溃烂出血,最终在痛苦中猝然离世,时年四十岁。

这样突如其来的死亡,实在令人慨叹。常遇春一生都在烽火连天中度过,未曾想到会以这样离奇的方式终结其性命。

作为一名骁勇善战的将领,他本应在沙场上捐躯,为国家建立更多功绩。但是,一次寻常的卸甲之举,却化作他的梦魇,致使他的生命骤然终结。如此结局,着实令人倍感惋惜。

得知此消息,朱元璋深受打击,前往龙江迎接常遇春的灵柩,亲自祭奠并追封其为;。仅二十载,常遇春便从草莽之徒擢升为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大将之一,建树了卓著功勋。朱元璋对其离世定然悲痛至极,毕竟常遇春乃其麾下最为得力的将领之一。

功德难以荫庇子孙

然而,常遇春的悲剧并未就此结束。他英勇捐躯后,朱元璋对其子孙后代并未善待。长子常茂虽承继常遇春之爵位,然其才能平平,品行不端,终被迫自尽而亡。

次子常升未能幸免,受蓝玉案牵累无辜殒命。就连常遇春之外孙朱允熥,于囚禁之时被人毒害,命丧狱中。

此种情形,着实令人慨叹万千。常遇春为朱元璋建立那般卓著的功绩,却未能博得朱元璋半点仁慈。恰恰相反,其子孙反倒遭受严酷的欺压,最终皆被无情毁灭。

这难道不是极具悲剧性的讽刺么?一人竭尽全力为他人服务,然而最终竟连自身子孙都无法护佑,此种命运,着实令人悲惋。

也许,这体现了一个广泛存在的法则——功勋具有局限性,难以长久庇护后代。即便如常遇春这般声名远扬的大将,其功绩亦非无尽。

结语

常遇春,其名曾于明朝开国之史中闪耀光芒。身为出身低微的农家之子,他依凭自身的勇武及军事才干,渐次迈向成功,化作朱元璋最为信赖的大将。

即便身为功绩斐然的大将,终究也无法摆脱生死的规律。常遇春的兴衰之迹,着实是一则发人深省的悲剧篇章。

此种功勋与遗孽的悲剧,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关权力、道德、命运等众多繁杂且深奥的问题。或许,这便是历史给予我们的启迪——纵然是极为卓越的功勋之人,终归也难以摆脱命运的牵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