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德军在不同战区的兵力分布及战略调整分析
二战期间德军在不同战区的兵力分布及战略调整分析
本文由UO尼克和英勃尔两位大佬共同创作而成,本文的数据由UO尼克收集、整理和翻译,本文的观点、讨论、总结和图表制作则由英勃尔完成。
以下的数据由Ron Klages和John Mulholland根据Georg Tessin的《Verbände und Truppe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und Waffen-SS im Zweiten Weltkrieg 1939–1945》一书中的数据和信息编纂而成(此书堪称研究二战德军各部队的编制和传统继承的权威著作)。
其数量变化与占比变化的趋势如下:
考虑到东线德军长期处于严重缺编的状态,因此东线德军陆军(包括空野和武装党卫军)实际占德军野战部队总兵力的比例比用我翻译的这份表格里的数据算出来还要低一些,巅峰期(1942年)也只能维持70%出头的水平,从中后期开始这个比例就直线下滑,44年下半年更是降到了只有一半左右的水平,这种势头直到1945年2月德军开始将主要资源重新布置到东线以后才反转过来。相比之下,从1942年11月开始,苏军长期可以在东线战场上集中85%左右的野战部队(甚至在1945年4月20日、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苏军仍然可以在东线维持83%左右的野战部队,见下图)。在这里顺便提一句,苏联官方文献中显示的苏军在远东地区的兵力都是包括了中亚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以后的总兵力(苏联的各大军区本质上跟德国的后备军差不多),而远东方面军和外贝加尔方面军的兵力其实没那么多。
除此之外,苏联红军还有1244269名伤病员,其中763607人属于各作战部队,49994人属于非作战方面军,430669人属于各军区,即当时苏联红军共有11396068人。
这些数据为很多问题提供了新的回答思路。例如,1939年英法联军因其保守策略而广受批判,但是实际上德国在西线仍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且已经做好战斗准备;与之相比,英法仍需要动员以扩充军力。且在仅仅一个月之后,西线德军的数量就开始大幅上涨,若德波开战后便贸然出击,英法的常备军将被迫在更加被动的条件下(先攻坚德军防线,实力受到消耗;在德国本土,德军相对更为熟悉环境)与德军交战,风险更大。事后诸葛亮地说,英法所作出的选择虽然是确确实实地卖了队友,但也说不上完全没头没脑。
而东线战场的一系列兵力变动则可以很明确地展现德国的战略重心是被转移的。巴巴罗萨时期(1941.06-1942.01),东线德军占德军野战军兵力的比例大约为69%上下;在莫斯科城下遭受失败后,德国开始从其他战区(主要是西线)调动部队,稳定战线的同时准备继续进攻,使得兵力占比达到了70%以上,最高时达到了76.5%(1942.06),这也是蓝色行动开始的时间;随后德国开始组建新部队、并在西线补充换装老部队,使得东线德军的占比一路走低。而这些部队并没有被全部派到东线,相反即使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之后,北非和西线的部队数量也仍在稳步上升。突尼斯战役后(1943.06),德军开始着手增强意大利的防御,意大利战区的师增长数远快于东线,甚至于东线开始向其他战线抽调兵力时(1943.09-1944.06仅有一个月师数上升),意大利战区的师数从16涨到了27。而西线的增长更加迅速。到霸王行动时,面对盟军的两大战区内师数已经达到93个,而面对苏军的则为158个。在东线连续遭到包围、西线也有数个军级部队被吃掉后,德国仍然选择增强西线:阿登反击战发起时,盟军面对的师数达到了101个,而整个东线也不过有135个师。在守望莱茵-北风结束后,德国才终于再次将重心彻底放在东线,然而到西线几乎毁灭前,东线的比例也仍未达到巴巴罗萨时期的水平。
或许会有人以东线频繁从其他战区抽调满员部队、向其他战区调动的部队却大多损失惨重为由否认这一数据所显示出的趋势。但必须指出,东线常常满员进入、残血调出的另一面是补充数量相对较少。以武器补充为例,一贯被认为次要的北非,1942年1月-5月间,德军向北非运输了258辆坦克,同期东线获得了2062辆坦克的补充。注意到东线共有26个机动师/19个装甲师、而北非为3个机动师/2个装甲师的话,就会发现北非平均每个师接收的坦克数量更多。而阿登前后的东西线则更加明显:1944年11月到1945年1月,西线补充905辆坦克、1694辆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41辆突击坦克,共2640辆装甲车辆;东线补充601辆坦克、1582辆突击炮和坦克歼击车,共计2183辆装甲车辆。即使西线的师数量更少,他们也拿到了更多补充,平均到每个师头上的补充就更多了。
简单地做个总结:战略轰炸与租借法案之外,盟军的牵制也是苏军能在东线逐步转向胜利的重要原因。与惯有印象不同,早在1942年9月,德国陆军的战略重心便开始不断被牵扯。这也是自迪耶普以后西方盟军规模不断扩大的进攻的成效。这也是德国的武器产量逐渐攀升、东线兵力装备却不见长的一大原因——增量的很大一部分被西线盟军所牵制,对抗苏军的资源仍与1941年无异。没有这一条件,苏联将被迫在1944年体会德国人当年在莫斯科城下的绝望——这茬打完了怎么还有一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