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传承与创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传承与创新: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7730708199/30704211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设计院)等机构十余年的努力。从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到2024年成功申遗,清华设计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中轴线申遗背后的故事

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维沙尔·夏尔玛为北京中轴线落锤的一刻,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的成功落幕,也象征着北京中轴线带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基因,以世界文化遗产的身份正式向全世界人民亮相。

回顾中轴线的申遗之路,自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北京中轴线申遗已走过十多个年头。12年来,15处遗产构成要素“全景图”逐渐清晰,一批法律法规公布,一批文物建筑得到腾退、修缮,公众参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古都保护与人们的美好生活相生相融。

在“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媒体交流会活动中,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吕舟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崔光海与媒体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企划部、国际部主任杨丝路主持了本次活动。

吕舟介绍到“2011年我们团队首次建议将“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同时,他指出“北京中轴线”申遗作为实践项目依托于清华大学的“学研产一体”平台清华设计院,包括三峡文物搬迁、南水北调文物搬迁、2008年震后抢救在内,清华设计院始终保持平台高度和专业的工作能力支持了近年许多国家重大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和国家重大文物保护工程。

崔光海就清华设计院在“北京中轴线”申遗过程中的工作内容及突出贡献。他强调,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9年开始,在吕舟教授的带领下,持续承担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申报文本编制和系列保护治理工作,并成为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重要技术咨询力量。获奖工作包括2021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整治实施规划》、2023年《北京市东城区文物活化利用调查研究》、2023年《北京钟鼓楼邻近地区环境整治》。

活动现场照片

文化遗产保护:守护历史之重与未来之光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关乎对过去的尊重,也关乎对未来的责任。

在活动上,两位老师不仅畅谈了北京中轴线申遗的幕后故事,还探讨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城市更新与城市保护之间的关系。

中轴线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在快速变化的城市中,文化遗产点像是一个锚点,借由共生关系,锚定一定区域内城市环境变化的范围,这也是从保护角度做城市设计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度。不能因保护把遗产节点变成孤岛,要使其与城市活动产生关系,形成一个活态的城市节点。

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分布图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仅是对历史建筑的维护,更是构建文化遗产体系、打破碎片化保护的一种实践。保护这些遗产是因为它们承载了历史价值,见证了文明进程。通过串联各个遗产点,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发展。

中轴线申遗工作不仅促进了对人们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思考,激发了各地对历史故事的热情,也推动了文化遗产的创新性保护,涉及遗产价值挖掘、社区保护和文化形态保存等复杂问题。

文化遗产保护与居民生活的关系

申遗过程中,文化的遗产保护不能忽视居民生活。面对如何在保持原住民生活质量改善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的问题,清华设计院采取了自愿申请的疏解政策,进行了参与式的整治。

比如,鸽舍作为整治对象中最特别的存在,一方面它破坏了屋顶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老城活态保留的一个看点,承载了北京老城养鸽、畜鸽、盘鸽、赛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


鸽舍整治过程中,设计师和居民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找到一种兼顾保护和生活的方式。整治工作妥善处理了北京独特的“留鸽笼,看鸽阵,听鸽哨”的文化景观与风貌管控治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兼顾养鸽人的实际需求。

这些人性化措施得到了原住居民广泛认可。同时,通过这些实践积累的经验不仅适用于中轴线,还能推广到其他四合院相关的城市更新项目中。

中轴线申遗后的文创热潮

当今人们更期待文化遗产能与当代生活相互交融,在现实生活中活跃起来,积极地成为当代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因素。“北京中轴线”这一历史文化遗产与当代生活共同讲述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北京故事。

北京中轴线作为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申遗不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种对遗产价值的传播。在生活中将遗产的历史文化内涵转化为当代文化创意,促进基于悠久历史的文化在当代得到持续的传承。中轴线申遗带动的文创热潮,提升了社会各界的参与度,特别是青年人的参与热情。

学校也通过举办各类中轴线文化活动,激发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强烈兴趣和自豪感。这不仅促进了文创经济,也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价值,其意义不亚于中轴线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激发城市活力:促进业态自然演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已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超过6.6万个,完成投资2.6万亿元。全国完成78亿平方米的建筑改造,启动2900多个完整社区建设项目,更新改造了2600多个老厂区和老商业街区。

作为首个减量发展的大城市,北京的城市更新被赋予了更多使命,不仅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也是落实新时代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城市更新,更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近年来,我们不难观察到,胡同中的咖啡馆数量正逐渐增多,同时,vintage服装店、小众买手店等新兴业态也开始在老北京的胡同中崭露头角。

面对城市更新过程中,城市业态的发生变化,吕舟指出,城市业态的自然更迭应由市场规律决定,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应让市场自行调节。咖啡厅等业态的出现是受市场和潮流影响,实际上,大部分更新仍保留了原有的生活状态。老北京本身拥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场景,这些背后蕴含的文化与现代城市更新及功能转变相适应。

在中轴线的申遗过程中,清华设计院主张城市更新应以人为本,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在确保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的干预,尤其是老城区的布局,避免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允许城市业态随时代发展而演变,允许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而调整。

例如,在对地安门外大街进行整治的过程中,与北京其他一些项目采取的清空商铺后重建、重新招商的做法不同,清华设计院关注的是保持城市活力,让其自然发展,而不是强加特定业态。更加注重的是防止商铺出现空置现象,期望街道能够变得繁荣和充满活力。

中轴线申遗成功后的工作及展望

中轴线申遗成功是一个里程碑,但是北京的老城的整体保护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随着北京中轴线的申遗成功,接下来,清华设计院将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以中轴线为核心,进行不同层面的保护管理与监测工作,带动整个北京老城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北京的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也在不断推进。目前,清华设计院在前门东区的项目仍在积极探讨中,寻找在历史城市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方法,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激发新的城市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