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22处遗址一探究竟
泉州申遗成功三周年,22处遗址一探究竟
泉州,这座被誉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城市,在2021年7月25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项世界遗产。三年来,泉州的22处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向世人展示了其璀璨多姿的文化魅力。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日山位于南安市丰州镇西面,距泉州市区约7公里,是中国著名的海外交通史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22处遗产点之一。
"山中无石不刻字"。九日山中古迹遍布,山上现存宋代以来的石刻共78方,其中涉及宋代航海祈风的石刻共计10方,分布于九日山东、西两峰的崖壁上,东峰2方,西峰8方,最早的为1174年(南宋淳熙元年),最晚的为1266年(南宋咸淳二年)。
九日山祈风石刻记载了宋代在泉州负责海外贸易管理的国家专员、地方官吏以及皇室成员等为海外贸易商舶举行的祈风仪式。这些祈风石刻群和祭祀神明之记载都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绩,也是宋时我国人民和亚非人民之间和平友好的历史见证。
泉州舶司遗址
泉州市舶司设置于宋元祐二年(1087年),是宋元国家政权设置在泉州管理海洋贸易事务的行政机构,其设置标志着泉州正式成为开放的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市舶司专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也就是承担船舶管理、货物监管、征税缉私、招徕迎送等海关、商务、港务、外办等职能。泉州市舶司历经两宋、元、明三朝,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迁置福州,前后达385年之久。
泉州市舶司一经设立,给当地海商提供进出口贸易便利,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富,泉州市舶收入占当时全国市舶收入的一半。
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天后路泉州天后宫前,是宋元泉州七座古城门中唯一保留下来,并经科学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也是泉州22个世遗点之一。
德济门始建于南宋,元时改名"德济",其后德济门城墙不断加厚加高,增筑了月城,1948年时毁损,2001年才又重新发掘。德济门现存的遗址中宋、元、明、清几代的文化层累次叠加,每个朝代的堆积物也被发掘出土,比较完整保留了11世纪到20世纪城市拓建、重修的历史印记。
在该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遗物,以碎砖瓦、瓷器和瓷器残片为多,铁炮、炮弹、瓦当、砖块、石权、石碑、铜钱等都有出土。其中,瓷器包括了宋元明清各式各样的碗、盏、碟、炉、瓶等器物及其残片,遗留下了各个朝代生活的记录。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位于泉州古城南端,南临晋江及沿岸港口,建于1196年,始称顺济宫。
泉州天后宫是祭祀海神妈祖的庙宇,也是世界范围妈祖信仰的重要传播中心,见证了妈祖信仰伴随海洋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泉州天后宫与真武庙、九日山祈风石刻等体现出民间信仰与国家意志相结合对海洋贸易发展的共同推动作用;与泉州的商人群体密切关联,见证了海洋贸易作用下泉州南部商业性城区的发展。
真武庙
真武庙,又称玄天上帝庙,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道教庙宇之一。它以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真武大帝在民间信仰中是镇守北方的神祇,象征着力量与正义。在闽南,真武庙不仅是信徒们祈求平安、驱邪避凶的圣地,更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中心。
真武庙内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这些图案不仅美观,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福禄寿喜等传统图案,无不体现着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南外宗正司遗址
南外宗正司遗址位于泉州古城肃清门西南、开元寺南侧,推测占地面积约45000平方米。其地唐时为放生池,后于池中建有水陆堂,唐末扩为水陆院,北宋时仍为寺院,南宋时改为南外宗正司,司内建有惩劝所、自新斋、芙蓉堂、天宝池等建筑。
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设置,强化了国家政权对泉州海洋贸易的推动,体现了强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这处遗址不仅显示出宋元泉州城北部行政性城区的布局特征,同时也是南宋时期活跃在泉州社会各个方面的皇族群体的重要见证。
府文庙及学宫
泉州文庙及学宫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区的代表性遗产要素。文庙是古代官方纪念和祭祀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学宫是古代泉州最高等级的教育机构。
作为儒学的传播中心,泉州文庙及学宫是泉州包括政府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在内的泉州精英群体的象征。这些社会精英在宋元海洋贸易的推动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