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告诉你,客家人来自哪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上的六次大迁徙,告诉你,客家人来自哪里?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54413248_121628696

“有日头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这句话道出了客家人遍布全球的广泛分布。那么,客家人到底来自哪里?他们是如何在世界各地扎根的?本文将带你追溯客家人六次大规模迁徙的历史,揭示这个独特民系的起源与演变。

客家人,是从古代的中原地区,迁徙到达南方地区的,是汉族八大民系之一,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

权威的《辞海》在“客家”名词中,是这样解释的:
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至赣、闽以及粤北、粤东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区分当地的土著居民。”

从古代的中原地区,到南方地区(闽、粤、赣为主),客家人,先后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迁徙。

2011年,中央电视台,还专门拍摄过关于客家人的纪录片《客家足迹行》。主要介绍了,客家人在全国各地及海外各地的分班情况。同时,也介绍过客家人,在历史上的六次大规模迁徙。

第一次南迁:秦始皇时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就派屠睢率军50万,兵分五路,“南征百越”。秦军遇到百越族的顽强抵抗,加上岭南山路崎岖、瘟疫不断,粮草接济困难等原因,战争打得非常艰苦。最后,主帅屠睢阵亡,秦兵无功而返。

“秦始皇二十八年,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领,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淮南子·人间训》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率领50万秦兵,南征百越。

这一次,秦朝来的不只有军队,还有以灵渠为核心搭建起来的补给线。《淮南子·人间训》:“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以吁宋。”

其次,百越地区的青壮年,已经在之前的战争中已经消耗了大半。剩余的百越人,一部分向西南地区逃窜,退到了南方的交趾(越南北部)和中南半岛的山脉。同年底,秦军彻底征服了岭南两广地区的百越族。秦始皇,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全国。并且,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后来,“南征百越”留下的秦兵,都留在了岭南,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的古龙川县和古博罗县(相当于今天的整个河源、惠州地区,大部分梅州地区,以及部分韶关、汕尾、赣州、揭阳地区)。

公元前214年,广东龙川县,成为岭南地区,第一个建县的地方,被誉为“百越首邑”。赵佗,成为龙川第一任县令。

同年,赵佗、任嚣先后在龙川县和番禺建造了龙川城(现在的佗城)和番禺城(现在的广州越秀区)。赵佗,在龙川任县令的时候,曾向中央打报告,请求中央派三万未婚女子到龙川,为秦兵“缝补衣服”。后来,秦二世,只派来了1.5万的中原未婚女子,被后来的广东客家人,尊称为“客娘”。

这批“客娘”与之前留下的秦兵,以及后来迁入的家属及官员,就成为了第一批到达岭南地区的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西晋末年“五胡乱华”时期

西晋末年,中原地区动乱不断,先是“八王之乱”内部相残,后有北方的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少数民族趁虚而入,各自据地为王。晋元帝渡江,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近百万的中原汉人,背负祖牌,背负族谱,牵着年迈的长辈,携着幼小的孩童,浩浩荡荡、举家南迁至长江以南的地区。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客家人第二次南迁——“衣冠南渡”。

清乾隆《福州府志》记载:“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

时至今日,上犹县(时为南康县)大溪乡的大石门村至今仍存一处西晋石刻;石城《温氏族谱》也明确有载:“五胡乱华之际,温氏族人随中原士族南迁。”此外,宁都梅江镇的赖氏,石城小松镇的郑氏、岩岭乡的温氏,也是那个时期迁入赣南的,其中郑氏还享有“客家第一姓氏”美称。

第三次南迁:唐末黄巢起义时期

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

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其中,就包括李氏家族的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宋南渡及南宋末年时期

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百姓移居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百姓,则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迁移至汀州、赣南一带;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到广东沿海潮汕地区和海南岛。

第五次大规模迁徙:明末清初时期

此次迁徙,有两个原因。一是受满族入主中原的影响。清兵进至福建和广东时,客家节义之士,起而号召群众举旗反清,失败后被迫散居各地。有随郑成功到台湾的;有向粤北、粤中、粤西搬迁的;有的到了广西、湖南、四川。第二、当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剧增,土地资源有限,只能向四川、湖南、广西、台湾,以及粤中、粤西地区迁移。

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

清政府从康熙45年开始,鼓励移民进川,一直持续到乾隆49年,这就是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

朱德总司令的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的时候,从广东韶关迁移至四川仪陇县的。

第六次大规模迁徙: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

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客家人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面对清政府的报复行动,百姓纷纷逃匿。广东的江门地区,也发生了长达十年之久的“土客械斗”,客家人,遭到土著与清政府联合围攻,不得不向广西、粤西、海外迁移。有一部分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迁徙到了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东南亚地区。尤其是,东南亚的客家人最多。还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巴拿马运河的修建,美国旧金山的城市建设,都离不开客家人的参与。

所以说,客家人,来自古代的中原地区,是毋庸置疑的。我们不仅继承和保留了古代的中原文化和语言,还有清晰的历史迁移足迹。从客家话、客家美食、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建筑风格、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可以找到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子。




时至今日,全球的客家人多达1.2亿。主要分布在国内的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广西省、台湾省、湖南省、安徽省、浙江省、四川省、重庆市、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地区、北美洲、南美洲、欧洲等地。其中,马来西亚就有800多万的客家人。

客家话,是唐宋时期的官方用语

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客家古邑河源、世界客都梅州、客家侨都惠州、客家摇篮赣州、客家祖地汀州、粤北大本营韶关(清远)、滨海客家深圳。清末学者徐旭曾,在其所撰著的《丰湖杂记》里已经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