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和“星垂平野阔”,李白对上杜甫,谁的名句更好?
“山随平野尽”和“星垂平野阔”,李白对上杜甫,谁的名句更好?
李白与杜甫,一个被誉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风格截然不同,但都创作了大量流传千古的名句。其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颔联,都是描绘平野江景的传世佳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两句诗的异同,以及它们所体现的两位诗人不同的精神特质。
这两首诗,有相似之处,同样都是五言律诗,用韵相同,题材都是旅途中的借景抒情。跨越了四十年的时光,两位伟大的诗人,却有着心灵感应般的视角,描绘了广阔而又清澈的平野风光。然而,两人的心境,却截然相反。
首先是诗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他说: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接着是诗圣杜甫的《旅夜书怀》,他说: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怎么样?感受了两人的不同了吗?
两首诗整体的内容,我们不做过多地分析,只结合全诗,重点看一下颔联的两个千古名句。不过,整诗带给人的感受,我们一定要记住。
杜甫的《旅夜书怀》中,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向来为人所称道;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也是千古佳句,两者之间,还有某些异曲同工之妙,直观的感受,都是写诗人在长江扬帆而下的途中所见之景物,在意象经营和情境构造方面,都氤氲一气地做到了情景交融,意境浑融。但是,两者体现出的精神面貌却有差别,很好地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这两首诗虽然描写的都是长江两岸的景色,但情感上带给人的不同,是非常明显的。诗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同情感选择了不同物象。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我们看到的是一位青年人的意气风发和朝气蓬勃,尽管有对故乡的不舍,但基调却是高昂的,是轻快的,是自由的。所以在李白举目看来,是广阔的天、是奔流的江,山、水、云、月,都是清新飘逸的,他带着一种才子的傲气和骄气出蜀,是为了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所以在他眼中,自然是一种俯视的感觉,有一种天下我有的豪兴。自然而然,李白就不会去关注一些微小的事物,细草、微风,这些琐碎之物,他不愿看也不关注,他宁可徜徉在自己无边的想象中,幻想出“云生结海楼”的奇象。李白的自由飘逸,浪漫情怀,都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出来。
杜甫的《旅夜书怀》则不然。那是杜甫迟暮之年,奔波于江湖之中,过着颠沛流离生活之时,所写下的,那时的杜甫,年老无成,故旧多半凋零,自己也穷病缠身,现实主义的痕迹在杜甫身上太明显了。因此,杜甫的心情是伤感的,他看到的任何景物,都变得非常敏感。这样的心境,自然而然体现在诗中。所以杜甫举目所见,虽然也有山、水、云、月,但是,他更关注微小的事物,草是细的,很柔弱,风是微的,很无力。桅杆是孤零零地矗立的,天上飞的沙鸥,更显得渺小而又可怜,正如杜甫这位穷困潦倒的老汉一般。因此上,杜甫那种以小见大,细致入微,玲珑剔透的感觉,也在这种种的事物组合中,表现了出来,意味如此深远。杜甫对人间苦涩和生命漂泊的无依之感,都在这首诗中表现了出来。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曾经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将人类的精神,分为两种:
一种是以狄奥尼索斯为代表的酒神精神。这类人浪漫而热情,性格外向,想象力丰富,“要在生命幻变中忘却生命幻变所生的痛苦,纵饮狂歌,争取刹那间尽量的欢乐,时时随着生命的狂澜流转”;
一种则是以阿波罗为代表的太阳神精神。这类人沉着而内敛,性格内向,自制力极强,“风帆自动而此心不为之动,他永远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
以此来类比,李白和杜甫,不正是一个代表了“酒神”,一个代表了“太阳神”吗?
李白《渡荆门送别》中浪漫飘逸的酒神精神非常明显。颔联的这两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长江两岸群山的样子,随着小舟急行,两岸群山倒退如流,一马平川的原野,奔腾千里的江水,不都显示了诗人喜悦而又蓬勃的朝气吗?
杜甫《旅夜书怀》中沉郁顿挫的太阳神精神也非常明显。颔联的这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色宁静,星野广远,细腻而又不失克制,星和月在无垠的天空中,显得那样渺小,于是,在这浩瀚的宇宙之下,就有了“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感,不正是杜甫迟暮之年的无力感和孤独感吗?
严羽《沧浪诗话》中论及李诗和杜诗的区别时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二人各有所长,难分轩轾。其实从这两句、从这两首诗中,便能体现出这种特点。李白的诗是从心底自然喷出,处处显示一种行云流水的自然美;而杜甫的诗则体现一种工整缜密的雕琢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沉稳遒劲的力度。二者各有优势,一定要评出个优劣,既没有必要,又不合理。当然,人之性格不同,所爱者也必然不同,诸君更喜欢哪个,也无优劣之分,这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