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心理疏导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 抚平被揉皱的少年心灵
重视心理疏导在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作用 抚平被揉皱的少年心灵
校园欺凌是性质恶劣的学生不良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如何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保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将从校园欺凌的定义、类型、成因以及各方角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具体的预防和应对建议。
青少年是司法保护的重点群体,阳光本该洒满纯净美好的校园,然而校园欺凌事件频发,给美好的校园生活平添阴霾。调查显示:32.5% 的中小学生表示"偶尔会被欺负",6.1% 的中小学生表示"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同学间偶尔的调侃和逗闹属于学校生活中正常的交流方式,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增进友谊。但过度玩笑或者恶意的反复作弄其他同学就形成欺凌行为,如重复发生就会演变成欺凌事件。校园欺凌是性质恶劣的学生不良行为,情节严重的甚至可能构成犯罪,不论是各地法院公布的指导性案例,还是时不时见诸网络的关于校园欺凌的新闻,甚至不乏未成年人实施校园欺凌最终被法院认定为犯罪,判处刑罚的真实案例。
2016年5月11日,上海市某中学学生小敏与杨某、张某,对同学鲍某实施侮辱。对面宿舍楼的俞某看到后通过微信联系教唆小敏等人,并拍摄视频,被害人鲍某遭外力作用构成轻微伤,最终法院判决小敏、俞某等人犯强制侮辱罪并判刑。
总体来说,肢体、语言及其他手段实施欺负、侮辱就是校园欺凌。广义上的校园欺凌可以解释为:所有发生在校园及其辐射区域内的,以老师和学生为受害人的财产与人身伤害行为;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在幼儿园、中小学及其合理辐射区域内发生的教师或者学生针对学生的持续性的心理性或者物理性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会使受害者感受到精神上的痛苦。
校园欺凌行为的特殊性使其普遍存在且不易被发现和界定,怎么算是校园欺凌行为呢?暴力行为、肢体冲突是校园欺凌最常见的形式,却容易被误认为同学间的打闹玩耍;言语上阴阳怪气的嘲笑讽刺、起侮辱性的外号、说羞辱性的话、散播谣言、威胁恐吓强迫他人做不愿做的事、敲诈勒索都是语言欺凌;故意忽视或孤立、有意识的阻碍与同学间的交流、在他人试图与该同学交流时不停打断,纠集群体排挤对方,则是社交欺凌行为。
欺凌者通常把错误归因于环境因素和他人,不觉得自己过分,并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受欺凌者身上,他们极可能有高自尊、高自恋和极强的自我中心倾向的心理特质。另外,欺凌者在面对道德的"认知矛盾"时,更偏向于消除内心矛盾,如认同他人的欺凌借口,或说被欺凌者做过坏事。而容易受欺凌的孩子往往呈现出被动、顺从、敏感、缺乏自信的个性特点。他们在欺凌事件中难以有效反抗,也更有可能认为受到欺凌是自己有问题,这导致他们不愿向外界求助,从而陷于更艰难的困局。因长期受欺负、孤立,自尊感降低,处于焦虑、担忧、抑郁等消极情绪中,影响到整个学生时代,甚至更久。
校园欺凌中还有"旁观者"角色,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此类。旁观有三种,一是完全不知道欺凌事件,二是知情但不做什么,三是知情并采取阻止欺凌事件继续,或参与欺凌的行动。而只有当旁观者知情并阻止时,才能有效地遏制欺凌的恶化与蔓延。但群体过程理论表明,尽管许多人能意识到欺凌是错的,却并不总会施以援手,反而可能通过加入欺凌或置身事外,进一步使受欺凌者的处境边缘化。旁观者的沉默,让被欺凌者意识到很难获得帮助,而欺凌者则会认识到欺凌手段的有效性,这个过程让校园欺凌得到了强化。
一些校园欺凌者的行为可能是通过模仿、强化习得的。他们模仿父母等成年人的攻击行为,从而习得用暴力、欺凌来解决问题的方式。而部分被欺凌者,又从父母或其他成年人身上学习了忍受、不可抱怨,不可反抗等行为,从而更易遭受欺凌。当孩子将这些行为运用到学校场景中,就成了校园欺凌。因此,塑造和维护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首先,家长要避免过于专制或溺爱,尤其要意识到暴力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尽量不以体罚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帮孩子逐步形成自己的社交,顺利的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家长可以与孩子充分地讨论欺凌这件事,引导孩子设想如果自己处于被欺负、被孤立的环境中,会有什么感受?让孩子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告诉孩子遇到欺凌时怎么保护自己、如何求助,让孩子知道受到欺凌不论如何都不意味着"自己有错",更不意味着"自己有问题",向父母求助不需要犹豫、害怕、羞耻,能够更快、更早地向父母求助并获得相应的支持和保护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还可以与孩子探讨作为旁观者目睹欺凌事件时,如何在保护自己安全的前提下,请更有权威、更有力量的一方介入。
最后,我们想提示广大家长多关心孩子的在校学习生活,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及情绪变化,防止因校园欺凌的隐蔽性而未能及时发现孩子遭遇了欺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