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惹人恼,中医治疗有妙招!
带状疱疹惹人恼,中医治疗有妙招!
带状疱疹,中医称为“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数呈带状分布,伴有疼痛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为常常发生于一侧腰部,所以又有“缠腰火丹”、“缠腰蛇”等称呼。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情志不遂或肝胆火盛、内蕴湿热,外感湿毒之邪所致。
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也可引起水痘。患水痘后,该病毒常隐藏起来,多位于神经节(如背根神经节、三叉神经节),在体内呈“沉睡状态”,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神经节内,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大量繁殖,通过感觉神经转移到皮肤,穿透表皮,引起带状疱疹。
年龄是带状疱疹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1.高龄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使得病毒更容易激活并引发带状疱疹。在50 岁及以上人群中发病率激增,且病情更加严重。
2.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或受到抑制人群: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者。
3.慢性病患者人群:此类群体的机体免疫状况差,易发感染性疾病。
4.平时健康状态较差、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精神压力大,常劳累、休息睡眠不足、缺乏锻炼的人群,也容易引发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都有哪些表现
1.前驱期(皮疹出现前)
发疹前常有一些乏力、低热、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以及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神经痛。
2.活跃期(出现皮疹和水疱)
发疹时患处皮肤首先出现潮红斑,随后出现成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的丘疹,继而迅速变为水疱,水疱周围有红晕。皮损常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分布,一般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不超过正中线。水疱随后会干涸、结痂脱落,可能会有遗留色素沉着。一般皮损持续2-3周,老年人大概为3-4周。
3.神经痛(慢性疼痛期)
除了皮损表现,患者还常常伴有神经痛。神经痛可以在发疹前、发疹时或者皮损痊愈后出现,疼痛可以表现为钝痛、跳痛等,通常伴有烧灼感。老年、体弱患者疼痛程度会更剧烈。
带状疱疹有无传染性
有。病毒通过飞沫或接触皮损传播,皮损结痂之前,也有传染性;因此患者最好避免亲密接触抵抗力低的人群,以免传染他人。
本病夏秋季的发病率较高,最常见为胸腹或腰部带状疱疹,约占整个病变的70%,其次为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约占20%,损害沿三叉神经的三支分布。西医治疗以抗病毒、营养神经等为主,中医在本病治疗上手段较多,有明显的优势。
1.中药汤剂:药物口服治疗带状疱疹,包括中药口服及抗病毒、营养神经、止痛药物等。其中,中药汤剂治疗带状疱疹需分期论治,早期患者主要使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作用的中药进行治疗,治疗带状疱疹后期留下的神经痛,主要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主。
2.刺络拔罐:用火罐采用闪火法,将罐置于皮疹处,放出适量血液,令血出邪尽,使郁热邪毒随血而去,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的作用。
3.火针:疱疹局部用碘伏棉签消毒,将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快速点刺疱疹部位,以刺破疱疹为度,将水疱全部刺灼一遍,隔日一次,至无水疱出现为止;火针治疗通过刺激局部皮肤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促使局部气血流畅,使局部瘀血去新血生,促使皮损快速恢复。
4.艾灸:根据疱疹走向,灸疱疹头尾两端,包围疱疹,时间控制在10-20分钟内,保持距离,避免灼伤皮肤。另外,可配合取穴,如中脘、神阙、足三里等,可以补充元气,使疾病恢复的更快一些。
5.中药湿敷:红斑、水疱、渗出皮疹给予清热解毒中药药液湿敷,缓解患者痛苦,加快皮损愈合,效果显著。
6.穴位注射:取疱疹部位相应节段夹脊穴、阿是穴,曲池穴,选用营养神经、活血通络止痛的一些药物进行注射。
7.耳穴压豆: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舒适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酸、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
带状疱疹的日常调护
1.尽可能保持皮疹的清洁和干燥,降低皮疹感染细菌的风险;
2.穿着宽松的衣服,避免搔抓,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减少摩擦和水疱破裂的风险。
如何预防带状疱疹
⭐增强抵抗力
保持良好睡眠,做到规律作息、劳逸结合,要注重饮食,多吃一些高蛋白食物(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还可以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新鲜蔬菜、水果),常做运动也有利于增强体质。
⭐远离“水痘”
定期清洁并注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防止病毒感染;避免密切接触水痘和带状疱疹未痊愈患者的水疱液体及共享贴身物品。
⭐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最有效可行的预防带状疱疹的手段。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药物或化疗药物等,需要注意提高免疫力,必要时常规接种疫苗,防止病毒激活。
⭐保持良好心情
精神压力大或者过度劳累等情况,也是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要注意日常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温馨提示
发现带状疱疹一定要及时正规治疗,带状疱疹不可怕,及时治疗预后较好,但如若不及时诊治,极易遗留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且治疗所需时长变长且疼痛剧烈、易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