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科普(西亚篇)——沙特阿拉伯
各国科普(西亚篇)——沙特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全称“沙特阿拉伯王国”,首都利雅得,位于亚洲西部阿拉伯半岛。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淡化海水总量的20%左右。
沙特阿拉伯国旗
地理位置和人口
- 地理位置:
- 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上最大的国家,沙特阿拉伯的国土总面积约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阿拉伯半岛总面积的80%。
- 沙特阿拉伯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与多个国家接壤,包括北部的约旦、伊拉克和科威特,东南部的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曼,以及西南的也门。
- 人口数量:
- 沙特阿拉伯总人口3217万。其中,沙特公民约占58.4%,非沙特公民约占41.6%。在性别分布上,男性占总人口的61%,女性占39%。
- 沙特阿拉伯的国教是伊斯兰教,其中逊尼派穆斯林占85%,什叶派穆斯林占15%。
- 沙特阿拉伯的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但英语也在商业和旅游领域广泛使用。
沙特阿拉伯地图
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
- 地形地貌:
沙特阿拉伯的地形地貌主要由高原和沙漠组成,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紧邻红海,拥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地带,而东部地区则逐渐过渡到广阔的东部平原。沙特阿拉伯的沙漠广布,其中北部有大内夫得沙漠,南部则有鲁卜哈利沙漠,也称为“空旷的四分之一”。
2.气候类型:
沙特阿拉伯的西部高原地区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而其他地区则属于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夏季气候炎热干燥,而冬季气候则相对温和,年平均降雨量非常少,通常不超过200毫米。
沙特阿拉伯地形示意图
历史沿革
沙特阿拉伯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伊斯兰教的兴起。
-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继承者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逐步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到了8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时期。
- 从11世纪开始,帝国开始衰落,并在16世纪被奥斯曼帝国征服。
- 19世纪,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退,英国开始侵入该地区。当时的阿拉伯半岛分为汉志和内志两部分。
- 1924年,内志的酋长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兼并了汉志,次年自称为国王。经过多年的征战,阿卜杜勒阿齐兹·阿勒沙特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并在1932年9月23日宣告建立沙特阿拉伯王国,这一天也成为了沙特国庆日。
- 20世纪初,伊本·沙特成为沙特家族的首领,他在1902年收复了利雅得,并在1906年击败了拉希德家族,恢复了沙特家族在内志的统治地位。1910年,成立了“伊赫万·陶希德”(一神论兄弟会),以巩固政权并消除部落分裂。
- 1915年,英国承认了伊本·沙特对内志、哈萨等地的统治。
- 1932年9月,沙特阿拉伯正式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 1938年,在沙特阿拉伯地底下发现的石油极大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伊本·沙特国王注意同邻国结好,整顿行政机构,建立内阁制度,引进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发展交通、邮电、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
- 1953年,伊本·沙特去世后,他的继任者继续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 1982年,法赫德国王继位,他在对内鼓励私人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外奉行中立不结盟政策,维护民族独立,反对霸权主义,并主张加强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团结。
- 进入21世纪,沙特阿拉伯继续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同时在国内推动经济多元化,减少对石油收入的依赖。
- 2016年,沙特提出了“2030愿景”以及一系列重大发展规划和倡议,旨在摆脱对石油产业的依赖,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化、多样化的国民经济体系。
自然资源
沙特阿拉伯的自然资源主要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最为丰富,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之一。以下是沙特阿拉伯的一些关键自然资源概述:
- 石油资源:沙特阿拉伯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已探明石油储量,根据搜索结果,截至2009年,沙特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363亿吨,占世界储量的19.8%,位居世界首位。石油产量也非常高,占世界总产量的重要比例。
- 天然气资源:沙特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同样丰富,占全球储量的4.2%,居世界第四位。天然气产量在全球总产量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 淡化海水生产: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其海水淡化量占世界总量的21%左右。
- 矿产资源:除了能源资源,沙特还拥有磷酸盐、黄金、稀土以及其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磷酸盐储量居全球第六位,铝土矿储量也相当可观。
- 矿业开发:沙特正在进行的矿业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磷酸盐、铁、铝土、金和锌等,主要由国有公司掌控,但也存在外国矿业企业的参与。
- 水资源:沙特的水资源相对匮乏,但通过海水淡化技术,沙特成功摆脱了水资源短缺的束缚。沙特海水淡化公司的日产能突破560万吨,占世界海水淡化量的20%。
- 基础设施:沙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显著,包括新道路的开发、机场扩张和港口基础设施升级,以及电力和通讯网络的建设。
- 地质勘查:沙特还在积极推动地质勘查工作,以更好地了解和利用其地下资源,这包括与中国等国家的合作项目。
沙特阿拉伯的这些自然资源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并且是其政府推动经济多元化和实现“2030愿景计划”的关键因素。同时,沙特也在寻求通过矿业政策调整和投资环境优化,提升非能源矿产开发对经济的助推作用。
军事力量
沙特军队
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力量在中东地区是非常强大的,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和雄厚的国家财力。沙特阿拉伯的正规军包括陆军、海军、空军、防空和战略导弹部队。
- 陆军:
- 沙特阿拉伯陆军的总兵力约为8万人。
- 装备了大量先进的武器系统,拥有400多辆美国制造的M1A2主战坦克和300多辆法国AMX-30B主战坦克。
- 装备有400辆M2A3布雷德利步兵战车,2000多辆其他类型的装甲车辆。
- 装备有包括200门中国PLZ45-155毫米自行火炮,248门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60门火箭炮。
- 拥有1000多具各种先进反坦克导弹。
- 拥有35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和58架黑鹰直升机。
- 沙特的军费开支非常高,有时占GDP的比重接近10%,用于购买先进武器装备。
- 沙特陆军参与了地区冲突,特别是在也门的军事行动中,与胡塞武装进行了交战。在这些冲突中,沙特陆军获得了一定的实战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战术和战略上的问题。
- 沙特阿拉伯陆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大规模军事开支体现了该国在中东地区作为军事强国的地位。然而,实战经验表明,沙特陆军在战术运用和战场信息掌控方面还有待提高。
- 海军:
- 沙特阿拉伯海军的总兵力约为4万人,包括3000人的海军陆战队。分为东部、西部两大舰队。
- 沙特海军拥有包括“利雅得”级“麦地那”级和“巴德尔”级在内的多艘护卫舰。此外,还有“前卫-2200”型护卫舰,该型舰具备搭载10吨级直升机的能力,并安装了额外的作战控制系统,提高了侦察、控制和海上生存能力。
- 沙特海军的战略重点将放在红海及亚丁湾地区,主要任务包括保护商业及民用船只不受胡塞武装和索马里海盗的袭击,以及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 沙特阿拉伯海军通过不断采购现代化舰艇和加强国际合作,力图提升其在区域海上安全中的角色和影响力。同时,通过“愿景2030”等计划,沙特也在努力提升国防自主能力,减少对外部武器供应的依赖。
- 空军:
- 沙特空军拥有超过1106架战斗机和超过4万名现役军人。
- 沙特空军的主力机型包括波音F-15“鹰”式战斗机共计232架、狂风战斗机共计81架和台风战斗机共计72架。此外,沙特还采购了69架“鹰”式高级教练机。
- 沙特阿拉伯空军通过不断采购和更新先进装备,以及参与国际合作与演习,力图维持其在区域空中力量中的领先地位。同时,沙特也在积极推动军事现代化,以适应现代战争的需求。
- 战略火箭军:
沙特阿拉伯虽然没有战略洲际导弹部队,但沙特购买了36枚东风-3中程导弹,射程2800公里。
沙特的军费开支相当高,有时接近GDP的10%,高达780亿美元,在世界军费开支排名中位列前茅。
沙特阿拉伯的军事力量是其外交政策和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其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关键因素。
外交政策
沙特阿拉伯国王:萨勒曼·本·阿卜杜勒-阿齐兹
沙特阿拉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托政治、宗教影响力及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
沙特阿拉伯的外交政策在近年来经历了一系列调整,旨在适应国内外的变革需求。以下是沙特外交政策的一些关键点:
- “2030愿景”:沙特的外交政策与其“2030愿景”紧密相连,该愿景旨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并促进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
- 全球平衡外交:沙特在全球层面采取了平衡协调的外交模式,积极发展与中国、俄罗斯等亚太国家的关系,同时继续维护与美国的盟友关系。
- 对抗性地区外交:沙特的地区外交政策表现为对抗性,特别是针对伊朗。沙特试图通过建立反伊朗联盟来维护自身的地区领导地位,并在叙利亚、也门等地与伊朗进行代理人战争。
- 与卡塔尔的关系:沙特曾因卡塔尔与伊朗的关系而与其断交,但后来在美国的调解下选择与卡塔尔缓和关系。
- 与伊朗的关系:沙特与伊朗的关系紧张,双方在多个地区议题上存在冲突,包括对叙利亚、也门等地的影响力争夺。2016年,因沙特处决了一名什叶派神职人员,引发伊朗国内的抗议,导致沙特驻伊朗大使馆遭到冲击,两国随后断交。2023年3月,在中国的主持和推动下,沙特和伊朗在北京达成协议,决定恢复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七年的敌对状态和几十年的政治对立。
- 海合会的角色:沙特作为海合会(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主导者,推动成员国采取一致的外交政策,但内部分歧严重,特别是在沙特与卡塔尔的断交事件中。
- 与以色列的关系:沙特近期与以色列的关系有所改善,双方在共同遏制伊朗的扩张上有合作的倾向,但这一政策在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中可能引发不满。
- 中沙关系:2016年1月,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沙特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两国在多个领域达成合作协议,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沙特“2030愿景”的对接。
- 美沙关系:美国是沙特的主要安全保障国,沙特则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国,长期以来,两国之间存在着基于“石油换安全”的盟友关系。沙特是美国在中东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美国则为沙特提供军事保护,包括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的军事介入。经贸关系是维系美沙同盟的重要基础,包括沙特对美国的石油出口和美国对沙特的武器销售。近年来,沙特在追求更加自主的外交政策,减少对美国安全保障的依赖,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国关系的疏离。美国在中东政策的调整,包括从阿富汗撤军、与伊朗的核协议谈判,以及在也门冲突中的态度变化,都对美沙关系造成了影响。
- 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关联:沙特的外交政策与其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紧密相关,外交政策的调整旨在为国内的改革创造有利条件。
- 国际合作:沙特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多边合作,包括在联合国、G20、金砖国家等框架内发挥作用。
沙特阿拉伯的外交政策反映了其作为中东地区大国的战略考量,以及其在国际舞台上寻求更大影响力的意愿。同时,沙特也在努力平衡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以保障自身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