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不懂职场中的潜台词受到排挤,学会3种方法,助你提升人际关系
听不懂职场中的潜台词受到排挤,学会3种方法,助你提升人际关系
在职场交流中,很多时候"不说的话"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学会听懂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真实意图,还能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
一、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潜台词
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说话都不会直接说,习惯将自己真正的意思藏在华丽的语言背后,结合交流中的场景和环境,同样的话就会有好几个意思。
很多刚进入职场的朋友,都担心自己因为听不懂老前辈话里的潜台词,而给人留下情商低印象,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听懂语言背后的潜台词,从根本上了解话中的意思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理解潜台词,想清楚我们所要沟通和表达的内容,可以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社交水平。
英国十九世纪的作家盖斯凯尔夫人在他的小说《克兰福镇》中有这么一句特别绕口的话:“她自己心中有数,我们心中也有数,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我们也明知她知道我们心中有数”。
"有些话大家心知肚明,就是都没有说出来",在舞台上,说出来的话叫台词,没说出来的话,叫潜台词。不说的话,往往比说出来的话更重要。
二、我们的人际交往中都有哪些潜台词呢?
很多话要结合我们所在的场景,分析前后发生的事情才能过知道这句话背后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情景一:
你向领导请示一件事。领导听了以后问了几个相关问题,然后扔给你一句“这个事以后再说吧”。这种情况下,领导真正的意思是:这件事我没有兴趣不要再说了,说“以后再说”不过是给大家彼此留了台阶。领导潜台词背后的态度,其实已经明确,以后不要再提了。
情景二:
老板开会,在会议结束阶段询问每个人有什么要说的,作为一个新人为了表现自己,侃侃而谈。老板对你的评价是年轻人很有性格。老板的真正意思是提醒你,性格强得有点过分了,在这样的会议上是没有新人的发言权的,因为你对公司的整体运营并不十分清楚,并且所说的内容也不完全正确。
情景三:
我再回去想想吧,你再等我的消息吧,这些话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同事之间本意是想要拒绝,但是碍于面子和俩人之间的关系,选择了这种拖延的拒绝方式回复你。如果对方真的希望在想想,那么会在2天左右给你回复,如果没有回信,那么就是真的拒绝。
情景四:
有些刚认识但是不熟悉朋友,想要请你吃饭,但是你又不喜欢跟不熟悉的人吃饭,你肯定不会之间拒绝说我不去,就会婉转的找理由,公司要加班,最近项目忙没有时间。这样一说对方也就能够理解你拒绝的意思了。
三、如何才能听懂人际交往中的潜台词呢?
纪伯伦曾说:“如果你想了解一个人,不是去听他说出的话,而要去听他没有说出的话。”潜台词是我们日常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它的目的是帮我们更加顺畅地完成沟通。
1、设身处地的倾听,思考语言背后的目的和意思
在心理学上,根据语言使用的程度不同,分为低语境和高语境俩种不同的沟通方式。
低语境沟通就是在说话时,尽可能清楚及合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和思考,就是所说的就是自己想表达的。
而高语境的沟通方式,指有些人因为某种原因,或是为了维护关系,碍于面子,不愿意得罪别人,因此就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重要的信息不会明确的说出来,需要通过设身处地的倾听,结合当时的情况才能判断出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在高语境的沟通中 ,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对方的观点,体会对方的感受,才能够真正的明白对方想要表达的意思。
2利用“双核思维”,挖掘出语言背后的情绪和需求
所谓双核思维就是交谈中我们要建立两种思维,一种思维是听对方说了什么话,另一种思维就是思考对方所表示的内容背后隐藏的感受和情感。
沟通中语言体现出表达者的情绪,如果一个人情绪不好的时候,无论你提什么样的建议都会被否定,真的是你的建议不好吗。不是的,他只是在寻找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当一个人伤心时,会说出很多令人难过和辛酸的过往,无论别人怎么劝解分析都没有办法,不是别人的安慰无力,而是伤心的人在情感上受到了伤害,这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安慰,而更需要安静的陪伴安抚。
当这个人的情感能量恢复正常,自己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都方法了。因此如果我们在交往中,发现如果你将事情和道理都讲清楚,但是对方依然不能接受,就要思考是否我们所提供的的并不是对方想要的,那些就要换一种方式来应对了。
用同理心设身处地的去倾听对方的诉求,通过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自己所提供的内容是否照顾到对方此刻的心情。
3、借助肢体语言来了解对方真实的意思
在人际交往中,对方的信息不会单方面用语言表示,也会通过身体动作,体态,空间距离等交流信息,进行沟通,这就是所谓的肢体语言。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肢体语言提供语言内容辅助框架,帮你更进一步了解对方的真实意思。
当一个人所说的话跟他的肢体语言一致时,我们就不会特意的感受到肢体语言信息。如果他所说的内容跟肢体语言相矛盾时,我们就能够感受到。
比如在交谈中,你在侃侃而谈、说的很尽兴,但是明显能够感受到对方拿起桌上的钥匙或是杯子玩,或是东张西望,很明显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再你的身上,这个时候就需要换个话题,否则就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四、沟通中比听懂潜台词更重要的是,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
在沟通中真的有这种人,怎么努力都不能够听明白交流中的潜台词,即使这样也不会影响你的人际关系。我认为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对人是不是友善,值不值信赖,让人愿意跟你合作、交朋友,这要比是否能够听懂潜台词更重要。
1 运营黄金规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
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造过一条“黄金规则”:”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怎么去对待别人”。
黄金法则运用的前提是,你要明确你对别人好,为他人真诚的付出,是你自己的事情,没有义务和要求别人也要同样对待你,一旦对方没有按照你的要求回报与你,不要产生负面的情绪。
在沟通和交往中要与反黄金法则区分开:我对别人怎样,别人就必须要对我怎样。
在人际交往中,要明确我们的付出首先做到自身对人真诚,自己问心无愧,至于别人是如何对你的不在你的可控范围内,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态度看待,这样你内心的矛盾感也会减轻。
2、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
对于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就会有不同的感受,不要认为每个人思考的方式都是相同的,你的思考方式不能够强加给别人。
社会是多元化的,不强求别人要和自己一样,接受与你不同的那些存在,“我对他好,他未必也对我好,我的想法,未必就是他的想法”这才是正确的观念。
不要因为在同一件事情上,别人做了你预期之外的反应就产生了负面的情绪,给了自己压力,不同人要有不同的沟通方式。
3、在沟通中对事不对人,不传达负面信息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的书《像我这样轻松地生活》写到,他把自己的做人做事原则贯穿到工作和生活中。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尽量把自己对事情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而不是揣测或是随意的诋毁他人来说出自己的观点。
在工作中对方的工作结果自己不满意,他会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说出来,期待下次更好的合作,这样的做法反而他的同事们都感受到他的真诚,期待长久的合作。
在人际交往中,不仅仅要用耳朵去听,而重要的是用心去交流,我们交流信息的同时也是在交流感受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