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太极拳体悟: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太极拳体悟: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21/10/5676298_1147269597.shtml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核心理念之一就是阴阳相济。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太极拳的理论中,更在实际练习中有着具体的体现。本文将通过多位太极拳名家的言论,详细解释阴阳相济在太极拳中的具体表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深奥的武术理念。

王宗岳《太极拳论》有云:“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拳经又说,“能沾、粘、连、随者,方为懂劲。”
太极拳的运行过程中,阴阳是互根的,它们同时存在,又互相转换。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时时刻刻都存在阴阳。身上每个部位、每个点都有阴阳。就像一个气球,上是阴,下就是阳;前是阳,后就是阴,左是阴,右就是阳。如:气球表面的某一个点,也是阴阳互根。这个点有外撑的劲属阳,也一定有内收的劲属阴,阴阳同时存在。
太极推手时,我们训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不丢不顶是核心。
吴公藻先生说:“不丢不顶,丢者开也,顶者抵也。不脱离,不抵抗。不抢先、不落后。五行之源,轻灵之本,是为不丢不顶劲。”
请注意他讲了三个意思,即不丢不顶是五行之源;不丢不顶是轻灵之本;不丢不顶是一种劲。
李亦畲(武禹襄外甥)大师在拳经中说“要在不丟不顶中讨消息。”也说明不丟不顶的重要!
吴鉴泉的学生徐致一先生对不丢不顶有详细表述:“不顶为走劲,不丢为粘劲,走粘合而用之则曰化劲。走主退属于阴,粘主进属于阳。太极拳经'阴阳相济,为懂劲’一句,盖即指化劲而言也。”
徐致一先生将不丢不顶的阴阳属性说得十分明确。掌握不丢不顶的功夫,才能体悟阴阳相济的内涵。

理解阴阳相济的内涵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阴阳互根;
二是对称存在並相互转换;
三是阴中寓阳,阳中寓阴。
这是太极拳古典哲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如何理解阴阳相济的阴阳对称性?以太极拳的腰为例,腰像一台机器,有拳家比喻:“腰如米袋。”米袋是说明腰的柔韧圆活,腰主宰身手各个方向的运动(也主宰手指的微动)腰有左腰和右腰,前腰和后腰,上腰有下腰,里腰和外腰。

有老师说腰也是阴阳球体。左腰是阴,右腰是阳;前腰是阳,后腰是阴。一般来说,左腰管左手,右腰管右手。

主宰运动是用腰领动或影响或催促身体和手的运行。手绝不能有主动。太极推手训练时,看似手有动作,实际是腰主宰手在动,是彼动我才动。如果彼推我右肩,我右肩为虚(即随)为阴,左肩一定是实为阳,形成右肩左肩的阴阳气圈(气圈半径相当),达到身体平衡,不至于被人推倒。

如果彼拉(引)我左臂,我左臂要给(即连)是阳,右臂要引是阴。左臂右臂形成阴阳气圈(气圈半径相当)达到身体平衡,不被对方控制。如果彼推我左胸(距离身体中线二寸),我左胸点为虚,右胸点为实,形成左胸右胸气圈,能保持身体平衡。

气圈的左右半径(各二寸)相当,如果气圈半径不对称,就会影响身体平衡。这需要长期训练,老师引导,自己反复体悟,才能自然感悟气圈的存在,保持身体平衡。如果太刻意,就会心浮气躁,达不到身体的平衡。

另外,身上的气球感(气场)气圈(能量场)通过长期训练应是自然存在並会自然运行走化。但一般人在外力干扰下气场会被破坏(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心念会有过渡反映)可见心境即心静十分重要。心不静气一定不沉。

通过长期的练习和体悟,我们才能加深理解阴阳相济的深意,帮助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