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
【干货】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
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是实验室分析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确保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的相关内容,包括定义、适用范围、报告要求、测试能力可持续性、更新、选择性、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不确定度评估、稳健度、灵敏度与测量范围以及基质效应等方面的内容。
相关文件
- ISO/IEC 17025-2017
- GB/T 27417-2017 合格评定:化学分析方法确认和验证指南
- GB/T 27404-2008 实验室质量控制规范:食品理化检测
定义及要求
方法验证(Method Verification)
提供客观证据,证明给定项目满足规定要求。方法确认(Method Validation)
未在本资料中给出具体定义,但通常指通过全面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准确性、可靠性等,确认其是否适合用于特定分析目的。
方法验证适用范围
方法验证适用于以下情况:
- 完全按照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执行的分析方法。
- 使用供应商已验证过的方法、试剂和设备,且未进行任何偏离。
方法确认适用范围
方法确认适用于以下情况:
- 使用非标准方法。
- 实验室自行设计和研发的方法。
- 对标准方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 超出标准方法的预期用途,如样品类型不同。
- 使用新的检测技术。
- 关键参数(如试剂、设备、时间、温度等)的修改。
方法验证/确认报告
方法验证/确认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 引用的标准/参考文件。
- 设备、环境、设施、标准物质和关键耗材等技术参数的符合性说明。
- 方法验证/确认参数的确认记录及汇总。
- 方法不确定度的评估。
- 作业指导书(SOP)。
- 人员能力评估(培训、评估、授权)。
- 实际的测试报告(含原始记录)。
- 必要时,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外部比对的结果。
方法测试能力可持续性
实验室所有的测试方法需每年进行评审。当检测过程未涉及实质性技术变更,且日常测试的质控项目包括检出限监控时,可不再进行方法再验证。否则,需根据需要进行再验证评估。
方法更新
对于标准方法,需进行查新以确保采用最新版本。当检测标准发生实质性技术变更时,需进行再验证评估。定量方法的更新可能包括外标法改为内标法、定量曲线范围调整、测试仪器变化(如GC调整为LC)、前处理溶剂、温度、提取方式(超声、索式)等变化,以及基质扩展或变更。
选择性
选择性指方法区分待测分析物和其他物质的能力。验证时应检查以下方面:
- 已知空白或最低浓度基体的检出及干扰。
- 过程空白溶液加标的检出及干扰。
- 样品基体溶液加标的检出及干扰。
- 实验室自制方法应说明可能存在的干扰。
线性范围
- 应使用至少5个标样(除空白外)建立校准曲线,曲线点应均匀分布。同时,需考虑LOQ、限值和大多数样品的含量范围,并至少进行随机顺序的重复测试3次以证明其重复性。
- 线性相关性评估:对于筛选方法,线性相关性系数r应大于0.98;对于常规定量方法,r应至少大于0.995。
方法检出限(MDL)
方法检出限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评估:
目视评价法:在样品空白中加入10次理论检出限浓度的分析物,若阳性检出/阴性检出为10/0,则此浓度为MDL;否则需调整检出浓度进行尝试。
空白标准偏差法:根据空白样品的标准偏差计算MDL。对于分光光度法,在没有前处理的情况下,可采用扣除空白值后与0.01吸光度相对应的浓度值作为MDL,计算公式为:MDL=0.01/b(b为回归直线斜率)。
定量检出限(LOQ)
定量检出限可通过空白标准偏差法计算,具体方法可参考相关标准或文献。
准确度
准确度评估方法包括:
- 如有CRM样品,独立随机测试6次。
- 使用空白样品加标,覆盖工作范围的3个浓度水平进行测试,每个浓度水平6个样品进行评估。
精密度
精密度的评估方法与准确度类似,同样包括CRM样品测试和空白样品加标测试两种方法。
不确定度评估
不确定度评估应识别不确定度的来源,计算各组不确定来源的值,并合并各组不确定来源的值以计算总的不确定度。
稳健度
方法确认时,需进行稳健性评价,包括标准品和试剂的稳定性、pH、基体、时间、温度等变化对结果的影响评估。
灵敏度与测量范围
灵敏度是测量系统的示值变化除以相对应浓度值变化所得的商,主要受仪器状态影响。测量范围应包含或大于曲线的范围,并包括检出上限和检出下限。
基质效应
如基质原因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则需考察基质效应。可通过稀释基体或配制基体曲线等手段进行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