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梭子蟹的八个品种(包含梭子蟹的六种做法)
认识梭子蟹的八个品种(包含梭子蟹的六种做法)
梭子蟹,因其头胸甲呈梭形而得名,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在中国南北各海域广泛分布,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梭子蟹不仅肉肥味美,营养价值高,而且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八种。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美味的梭子蟹吧!
三疣梭子蟹
三疣梭子蟹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甲壳类动物,因头胸甲上有3个明显疣状突起而得名。它的俗名有梭子蟹、枪蟹、海螃蟹、海蟹、海虫、水蟹、门蟹、小门子、蝎子、盖鱼、三点蟹、童蟹、飞蟹、烟蟀等。
三疣梭子蟹的头胸甲呈梭形,宽几乎为长的2倍,表面覆盖有细小的颗粒,具2条颗粒横向隆堤及3个疣状突起,额具2只锐齿,前侧缘具9只锐齿,末齿长刺状,向外突出。螯脚粗壮,长度较头胸甲宽长,长节棱柱形,雄性长节较修长,前缘具4锐棘。
三疣梭子蟹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各海域,一般从南到北,3-5月和9-10月为生产旺季,渤海湾辽东半岛4-5月产量较多。它是中国重要的出口畅销品之一,出口输往日本、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
三疣梭子蟹肉肥味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其中每100克肉中约含蛋白质14克,脂肪2.4克,碳水化合物1克,灰分2.7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铁0.8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硫胺素0.01毫克,维生素B20.51毫克,尼克酸2.1毫克。
在食用三疣梭子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食死蟹:螃蟹体内的蛋白质在其濒临死亡时会分泌一种有毒物质称为蟹毒碱,且会随着死亡时间延长而累积。且死后的螃蟹肉质会迅速腐败变质,容易滋生其它细菌,食用后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 巧食蟹:螃蟹性寒,又是食腐动物,爆炒螃蟹时可加姜、葱、蒜调料驱寒去腥,清蒸时可在醋中加适量切成碎末的生姜,蘸而食用之。一来可抵消螃蟹的寒性,起到杀菌作用,二来可以去腥,增加螃蟹的鲜味。
- 特殊部位勿食用:螃蟹有四个部位不可食用,分别是蟹腮、蟹肠、蟹胃和蟹心。蟹腮是螃蟹的“肺”,呼吸交换通过这个器官,所以蟹腮是不干净的;蟹肠里面含有蟹的排泄物,位于打开后盖蟹脐的中间,呈黑线状;蟹胃位于螃蟹盖的三角区域,会有一些沙子;蟹心俗称六角板,呈白色,位于蟹腹中间黄膏最厚的地方,此部位寒性较重。
- 特殊人群谨慎食用:螃蟹属于高敏的食物,因此有吃蟹过敏史或过敏体质的人群不建议食用;脾胃虚寒人群、孕妇、儿童、老人也应控制螃蟹摄入量,以免影响肠胃功能,引发腹泻、腹痛、呕吐等症状;蟹黄中富含脂肪和胆固醇,因此三高人群、心脏病人群应适量食用;螃蟹还属于高嘌呤食物,高尿酸血症患者、痛风患者不建议食用。
红星梭子蟹
红星梭子蟹又称三点蟹、三眼蟹。以下是关于红星梭子蟹的一些信息:
- 外形特征:
- 整体形状:体横长菱形,为典型的梭子蟹形状。头胸甲呈梭形,稍隆起。
- 颜色与斑点:头胸甲表面前部具微细颗粒及白色云纹,壳体灰绿色,壳的下方有3个眼状斑点,这也是其被称为“三点蟹”“三眼蟹”的原因。背壳宽度一般可达15厘米,略比同科的其他梭子蟹小。螯足发达,长节呈棱柱形,内缘具钝齿;第四对步足指节扁平宽薄如桨,适于游泳。
- 生活习性:
- 栖息环境:属于暖水性底层蟹类,生活在海水环境中,多见于10-30米深的泥沙质海底。
- 食性:属底栖生物食性类型,同时也捕食一定数量游泳动物和少量的浮游动物。
分布范围:分布于日本、夏威夷、菲律宾、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群岛、印度洋直至南非沿海的整个印度太平洋暖水区,以及中国的广西、广东、福建、台湾岛等地。
营养价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已交尾、卵巢成熟但未产卵的红星梭子蟹营养价值更高,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的含量更丰富,可与秋冬的河蟹媲美。一般每百克蟹内含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
远海梭子蟹
远海梭子蟹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以下是关于它的一些详细信息:
- 外形特征:
- 整体形状:体形呈梭形,整个甲壳表面具花白的云纹,这也是它被称为“花蟹”的原因。
- 体型大小:体重一般在200克-250克左右。雄性头胸甲长度约61毫米-75毫米,宽度约125毫米-147毫米;雌性头胸甲长度约66毫米-72毫米,宽度约130毫米-150毫米。
- 附肢特点:鳌足长且粗壮,长度约为头胸甲的3.5倍,表面具花纹,长节前缘具3-4刺;游泳足表面光滑,各节边缘有短毛;长节后缘无刺。
- 分布范围:
- 世界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沿岸海域,包括东亚的中国、日本,东南亚的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
- 中国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海和南海等海域,包括沿海的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区。
栖息环境:栖息于水深10米-30米的沙质或泥沙底,幼蟹多栖息于潮间带的沙滩中。其最适生存水温为23℃-28℃,最适生长盐度为25-32,最适生存pH为8.2左右,所需的溶解氧需在3毫克/升以上。
生活习性:
- 觅食行为:白天和冬季大部分时间埋在泥土或沙子下,夜间外出觅食,是肉食性动物,常以甲壳类、贝类、头足类、鱼类及大型海藻等为食,性格凶猛、好斗,个体较小或蜕壳阶段常发生同类相食的现象。
- 洄游行为:具有洄游行为,可分为越冬洄游和产卵洄游。一般在11月底12月初洄游至水深20米-30米处越冬,2月底3月初开始向近岸移动,3月底4月初出现产卵群体。
- 生长繁殖:
- 繁殖方式:雌雄异体,繁殖方式为卵生,当年生蟹的交配期一般在8月-10月,越年蟹在6月-8月。
- 产卵情况:产的卵粒呈卵圆形,浅橘黄色,抱卵量与体重相关,一般为10万粒到150万粒不等。
- 经济价值:
- 食用价值: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重要的食用蟹类之一,其雄蟹可食用蟹肉含19.27%的蛋白质、0.15%的脂肪、79.87%的水分;雌蟹可食用蟹肉含16.19%的蛋白质、0.16%的脂肪、83.25%的水分。
- 其他价值:蟹壳中含有丰富的虾青素和甲壳素,可运用到食品工业上,带来经济效益。
银光梭子蟹
银光梭子蟹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一种动物。以下是关于它的一些详细信息:
- 外形特征:
- 背甲颜色:背甲颗粒呈红棕色且分散,这是其较为明显的特征之一。
- 步足特征:末对步足前节及指节末端各有一个不规则的紫色斑块。整体来说,它的体型较为适中,在梭子蟹中属于中等大小的类别。
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夏威夷、大洋洲西部、波利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经印度洋至马达加斯加、红海、东非以及中国大陆的广东、海南等地。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于水深20-60米的砂泥底质。
经济价值:银光梭子蟹肉质细嫩洁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海产蟹类。在市场上,它是常见的海鲜食材之一,其烹饪方式多样,可清蒸、红烧、油炸等。
矛形梭子蟹
矛形梭子蟹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一种动物。以下是它的一些主要特点:
- 形态特征:
- 体型大小:属于小型种,头胸甲长20毫米,宽43毫米。头胸甲较为扁平,分区明显。
- 甲面特征:甲面密覆细绒毛,并且有成群的小颗粒。侧胃区和中胃区的颗粒团相互连结,之后有1条颗粒隆脊。后胃区及心区各有1颗粒团,中鳃区各有3团颗粒,凡是有颗粒团的地方均较为隆起。
- 额齿与眼窝齿:额具有4齿,中间2齿较小。内眼窝齿钝,背眼缘有2条短缝,腹内眼窝齿突出且钝。
- 前侧缘与后侧缘:前侧缘连外眼窝齿在内共有9齿,外眼窝齿较随后各齿大,末齿最为长大,成棘状横向突出。头胸甲后侧缘与后缘成直角相交,相交处呈齿状突出。
- 附肢特征:螯足长节较宽大,前缘有4棘,后缘末端有2棘;腕节内、外末角各有1锐刺;掌节的外侧面基部及背末端各有1尖棘;指节较纤细,指端尖锐,内缘具大小不等的钝齿。前3对步足细长,各节边缘有毛;第4对步足为游泳足,长节末缘具细锯齿,后来角的锯齿较大,前节边缘也列生有小齿,指节末部有时具1黑色斑点。
- 腹部特征:雄性腹部第3~5节愈合,第6节的长度大于宽度,尾节小于第6节长的1/2,呈圆锥形。
栖息环境:通常生活在低潮线至82米的沙质或泥质浅海底。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安达曼、印度、马达加斯加、东非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生活习性:在张网渔获物中较为常见。其食性可能为肉食性,以小型无脊椎动物、贝类等为食,但具体的觅食行为等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观察。
在渔业生产中,矛形梭子蟹是一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蟹类,但由于其体型相对较小,产量可能不如一些大型的梭子蟹品种。
拥剑梭子蟹
(学名:Portunus haanii)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以下是关于它的一些详细信息:
- 形态特征:
- 体型大小:头胸甲宽约7-10厘米,个头相对青蟹等个体较小。整体呈梭子状,身材扁平,这也是它在闽南地区被称为“扁蟹”的原因。
- 颜色特征:甲壳颜色通常为棕色或橘红色,额部大螯及泳肢有白斑,泳足指节后端呈紫色。
- 其他特征:甲壳及螯足密布有细小颗粒及细短绒毛,双螯细长如刀剑,这也是其“拥剑”之名的由来。它的最大识别特征是泳足掌节末端有一血红色斑点。
分布范围:分布于日本、苏门答腊、新西兰、澳大利亚、斯里兰卡、印度沿海、毛里求斯、马达加斯加以及中国大陆的广西、广东、福建等地。
栖息环境:主要生活于10-100米的泥沙质海底。
生活习性:拥剑梭子蟹是杂食性动物,主要以藻类、贝类、小型无脊椎动物等为食。由于渔船出海作业时间较长,拥剑梭子蟹不易存活,所以鲜有在市场上以活蟹销售。
经济价值:
- 曾经,由于我国近海大型梭子蟹资源丰富,拥剑梭子蟹经济价值不高,捕捞上来后常被用于提炼甲壳素或作为其他鱼类的饵料。后来,随着国际上对蟹肉产品的需求量增加,拥剑梭子蟹因捕捞产量不低、死亡后肉质仍然较好且价格低廉,成为合适的蟹肉加工原材料,被加工成蟹肉罐头和冻蟹肉制品出口,经济价值大大提升。目前,中国东山县是最大的拥剑梭子蟹加工地区。
纤手梭子蟹
(学名:Portunus gracilimanus)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以下是它的一些主要特征:
- 形态特征:
- 整体外观:头胸甲表面隆起,具绒毛。整体身形较为扁平,呈梭子状。
- 隆脊分布:前、中、后胃区各有1对横行隆脊;前鳃区的1对隆脊从颈沟向两侧延伸至第七前侧区基部附近;心区有1对隆脊左右并立,周围具颗粒堆;中鳃区有2对隆脊在心区两侧前后排列。
- 额缘与眼窝:额缘分4齿,大小近似,居中2枚较突出。内眼窝角钝切,被面具1条颗粒隆脊,被眼窝缘具2裂缝,腹眼窝缘与外眼窝齿之间以1条宽而深的裂缝相隔。
- 螯足与步足:螯足很长,长节前缘有4-6刺,后缘具2锐刺;腕节与掌节远比长节纤细,腕节内、外侧末角各具1锐刺,内、外侧面共具4条颗粒隆脊;掌节具3锐刺,背面、外侧面各具2条颗粒隆脊,内侧面也具2条颗粒隆脊;指节瘦长,扁平,内缘具大小不等的壮齿,指端稍向外弯曲。步足较扁平,游泳足长节后末缘具1刺,前节后缘无刺。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马来西亚、安达曼以及中国广西、海南岛、福建等地。
栖息环境:常生活于沙质或沙泥质的浅海底。
薄氏梭子蟹
薄氏梭子蟹是梭子蟹科、梭子蟹属的动物。以下是它的一些主要特点: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我国海南岛、日本、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安达曼岛、印度洋等地区。
栖息环境:通常栖息在深度约30米左右的泥沙底海域。
形态特征:薄氏梭子蟹的体型中等,头胸甲表面较为隆起,且具有一定的绒毛。其颜色通常为棕色或深褐色,螯足相对细长。不过具体的形态特征可能会因个体差异和生长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梭子蟹的六种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