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病学开创“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中医药成果转化新模式
络病学开创“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中医药成果转化新模式
在2025年2月22日于上海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上,一种全新的中医药成果转化模式——“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模式备受瞩目。这一模式由吴以岭院士系统构建,并在络病学的研究与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络病学:古老理论的新生机
络病学,作为中医学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概念虽然古人已有认识,但两千多年来由于科学技术条件等限制,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络病学主要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的支持下,以吴以岭院士为代表的团队经过系统研究,使络病这一古老而崭新的理论再次焕发新的生机。
吴以岭院士经过40余年的守正创新、砥砺研究,构建了络病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中医药转化新模式。这一模式将理论研究、临床实践、新药研发、实验验证和循证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创新链条。
一体化模式引领中医药成果转化
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出了通心络、芪苈强心、连花清瘟等15个创新中药,这些新药覆盖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糖尿病等重大疾病领域,并在50多个国家地区注册上市。这些成果不仅为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中医药的国际化开辟了新的路径。
科技成果转化的意义在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更是意义重大。它不仅可以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中医药的疗效和科学性,还可以推动中医药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增强中医药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络病学研究成果获国际认可
络病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认可,还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发表,充分展现了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的确切疗效和特色优势。此外,络病研究团队还主持承担了国家973、国家86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项国家科技大奖。
近期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脉络学说营卫理论指导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研究”更是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该项目围绕通络药物系统干预心血管事件链关键环节开展的系列国际高标准循证医学研究,纷纷登上《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欧洲心脏杂志》《自然·医学》等国际医学顶级期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转变了国际主流医学界对中医药的传统认知,还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望未来:络病学的持续发展与创新
展望未来,络病学将继续在“理论-临床-新药-实验-循证”一体化模式的引领下,不断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通过加强理论研究、深化临床实践、加速新药研发、强化实验验证和推广循证医学,络病学将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中医药科研成果能够像络病学一样,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走向市场、走向国际,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