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青花瓷器如何鉴定真假新老
雍正青花瓷器如何鉴定真假新老
雍正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于世。在收藏界,雍正青花瓷器因其稀缺性和艺术价值而备受追捧。然而,随着仿品的增多,如何准确鉴定其真伪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从胎釉特征、青料特点、纹饰风格到款识特征等多个维度,为您详细介绍雍正青花瓷器的鉴定要点。
一、从胎釉特征入手鉴定
(一)胎体状况
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胎体有着坚致、洁白、细润、轻薄的特点,其外壁和底足处理十分规整,造型较为俊秀,在清代瓷器中颇为突出。将胎骨放在 20 倍放大镜下观察,会呈现出糯米饭状。而且胎壁薄而坚硬,瓷化程度很高,用手指轻叩,能发出清脆的金属声音。在修胎方面也是一丝不苟,基本看不到旋削痕。
雍正时期民窑器物同样制作精致,民窑高档瓷与官窑瓷胎基本接近,很难发现未粉碎的瓷石颗粒,即便有也是极为微小的。所以,在鉴定雍正青花瓷器真假时,可仔细观察胎体的这些特征。真品胎体往往符合上述提到的坚致、轻薄、规整等特点,而仿品的胎体可能会显得厚重、粗糙,胎质不够细腻洁白,或者在修胎上较为随意,能看到明显的旋削痕迹等,通过这些差异,便能对瓷器真假做出一定的判断。
(二)釉面表现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釉面整体较为光润,但不同类型又各有特点。比如仿永乐成化时期的釉面较为洁白;仿宣德的釉面橘皮纹特征较为明显,釉面呈闪青状;仿嘉靖、万历时期的釉面则是使用亮青釉,釉薄且精细,釉中气泡较为密集,且呈现大小气泡混杂套叠的特征。这时期的一些民窑青花为粉白釉,胎釉结合处没有火石红特征,还有部分民窑青花瓷器圈足部上施有一层黄色的护胎釉,与纯净润泽的青白釉交相辉映。
在鉴别真伪时,这些釉面特征就是重要依据。例如,若是号称雍正仿宣德的青花瓷器,却没有明显的橘皮纹特征,那大概率是仿品。而如果民窑青花瓷器出现不符合当时特征的火石红等情况,也值得怀疑其真假。通过仔细观察釉面的色泽、纹理以及气泡等状况,与真品的标准特征进行对比,就能更好地分辨雍正青花瓷器的真假了。
二、依据青料特点来鉴别
(一)青料种类与呈色
雍正青花主要采用浙江所产的浙料,这一点从诸多文献资料中都能得到确认,例如明代万历以后,官窑青花器的精品就开始采用浙江所产的青料,《天工开物》等古籍也可佐证,并且这种以浙料为贵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乾隆时期。
在呈色方面,雍正青花有着不同的表现。早期的青料延续了康熙时期的色泽特点,颜色会有一点晕散,且较为浅淡,色调明快艳丽,发色翠蓝,与康熙青花有相似之处。不过到了中期,其青花发色变得非常纯正,发展出本朝独有的特点,色泽幽静匀润,发色较康熙青花柔和淡雅,没有太过明显的深浅浓淡的色阶,也有少部分是仿明成化的淡描青花,用笔纤细,淡雅宜人;还有些仿明嘉靖青花的蓝中泛紫淡描风格。而雍正青花中也有发色浓重艳丽的情况,色调深蓝,釉中有小气泡,釉面有橘皮纹,这是在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苏麻离青料风格,由于使用的是国产料代替进口料加以描绘,所以只能采取人工浓色堆点的方法,来体现黑色斑点及晕散,但相较于永宣青花自然流淌、深入胎骨的效果,还是显得有些死板。
另外,雍正青花还有仿明各朝青花的不同发色情况。仿明成化时期,能充分运用浙料若有若无的特点渲染纹饰,形成淡雅的效果,与成化时期的韵味颇为接近,只是在器形和纹饰上会有差别,比如成化画的纹样比较圆浑,雍正画的则显得纤细和俊秀,且雍正朝的胎质比成化更为细腻瓷实。仿嘉靖、万历朝时,匠人甚至能用浙江青料仿制出青花发色蓝艳深沉的感觉,模仿得十分逼真,体现出当时青料运用范围的广泛以及达到的高超水平。
在鉴别真假雍正青花瓷器时,就可以依据这些青料的呈色特征来判断。真品往往符合上述相应时期和风格的青料发色特点,而仿品可能会出现发色偏差,比如想要仿雍正仿明的风格,却无法准确呈现出那种独特的色调、晕散效果或者人工点染痕迹等,通过仔细观察对比,就能发现端倪。
(二)与前朝对比差异
雍正青花所使用的青料与明代青花的青料在提炼、使用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这些差异也使得青花最终呈现出不一样的效果,进而可以辅助我们判断瓷器的真假。
明代宣德时期,青料采取的是水洗法提炼,这种方法导致铁锈斑无法完全清除,造成品相上稍有瑕疵。而到了清代雍正时期,则对青料采用火锻法提炼,如此解决了青料中铁锈斑的问题。同时,考虑到铁锈斑源于青料的缘故,当时的制瓷工匠转换思维,在绘画时使用青料点染,这样既能达到宣德青花明艳无比的效果,又能让成品中不见铁锈斑,使得瓷器看上去更加完美。
从呈现效果来看,明代永宣年间瓷器多使用苏麻离青釉料,这种进口料由于里面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发色浓艳,在经过高温烧制时,会产生一些结晶的斑点痕迹,而且晕散、铁锈斑、浓艳都是自然天成的,青花能深入胎骨。而雍正时期采用国产浙料仿制永宣青花效果时,只能靠人为来点出晕散效果,比如用 “点” 的方法,大的地方稍微点大一点,小的枝干上面点小一点,但这种人为做出的效果和青料自然晕散出来的效果明显不同,在瓷器上仔细观察便可分辨。再如橘皮纹方面,明代宣德瓷器的橘皮纹是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的,比较粗糙,釉下气泡大中小不一,宛如唾沫;雍正瓷器的橘皮纹虽然也能在自然烧造情况下出现,但相对比较细腻且均匀,釉下气泡大小比较一致。
通过观察这些与前朝在青料相关方面的差异之处,在鉴别雍正青花瓷器真假时,若发现瓷器的青料特征不符合雍正时期应有的特点,与前朝对比也存在明显矛盾,那就要谨慎判断其真伪了。
三、通过纹饰风格做判断
(一)纹饰内容与构图
雍正青花纹饰内容丰富多样,常见的有翎毛花卉、山水、人物等。其用笔精细纤柔,构图清晰,色彩雅丽,整体呈现出清秀雅致的风格特点。
在构图方面,追求清新疏朗,不会有繁杂冗余的元素,常留有较多空白,给人空灵、安静且遐想的空间,比如画一朵兰花,仅搭配一只蝴蝶体现蝶恋花主题,其余地方皆留白。并且纹饰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图案整体感强,在规矩中又富于变化,花卉显得纤巧细腻,人物的面部较为清秀。
与康熙、乾隆时期对比来看,康熙时期纹饰风格偏恢宏大度,画面元素相对丰富饱满;而乾隆时期则趋于缛丽繁华,装饰更为繁复。雍正青花的这种疏朗简洁、淡雅清新的风格,是鉴别其真假的重要依据之一。真品往往符合上述提到的用笔、构图、色彩及层次等特征,而仿品可能会出现用笔粗糙、构图杂乱、色彩搭配不协调或者层次不清晰等情况,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细节差异,就能对瓷器真假做出一定的判断。
(二)特殊纹饰标记
雍正时期的青花瓷器有着一些独有的纹饰特色,可作为判断真假的关键依据。比如,当时有用梵文装饰器物表面的做法,这是雍正时期比较显著的标志之一。另外,部分瓷器的纹饰还会搭配诗句、印章,将中国传统的书画艺术完整地移植到瓷器纹饰中来,使得瓷器更具文化韵味与艺术价值。
掌握这些特殊的纹饰标记,在鉴别瓷器真伪时就能有的放矢。如果一件号称雍正青花的瓷器,却没有这些典型的纹饰特征,或者纹饰的呈现方式不符合当时的工艺水平与风格特点,比如梵文字体错误、诗句印章搭配突兀等,那就要谨慎考量其是否为真品了。
四、参照款识特征来甄别
(一)官窑款识写法
雍正时期官窑器常见的款识有 “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雍正御制” 等。其字体主要为楷书和篆书这两种形式。从书写规律来看,大件琢器普遍会写六字篆书款,像一些大型的瓷瓶、瓷尊等,往往能看到这样的篆书落款;而中小件器物则多写楷书款,不过也有个别写篆书款的情况,比如小型的瓷碗、瓷碟等常见楷书落款。
在鉴别时,雍正本朝官款一般字体清晰、秀丽、工整,是典型的宋体小楷,字与字之间的排列相较于康熙官款要紧密得多。真品的款识,其笔画往往饱满有力,行笔流畅自然,因为当时都是请当朝一等一的书法家落款,每一笔都充满书法美感,宛如行云流水一般。而且正品底款的墨色有着明显的浓淡变化,在笔画转折处特别讲究,宫廷书法家深谙用笔之道,下笔时轻重疾徐,自然形成墨色韵律。同时,真品款识追求笔法神韵,每一个转折都显示出极高的书法修养,笔画之间气脉相连,浑然天成,就如同行书一样收放自如。
反观仿品,其笔画常常缺乏灵气,像是生硬的临摹,笔锋直来直去,毫无书法功底可言,在托拽行笔时,墨色容易堆积在笔锋末端,完全不符合书法用笔规律。仿品的墨色通常死板单调,是一个色调到底,缺乏层次感,没有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之美。其笔画也生硬僵硬,毫无书法的意境和气韵,笔锋的变化生涩突兀,如同机械描摹一般,尤其是在转折处和末端,墨色堆积严重,透露出书写者缺乏基本功。所以,通过仔细观察款识字体的韵味、墨色层次以及笔法气韵等方面,就能对雍正青花瓷器的真假做出一定的判断。
(二)仿款情况分析
雍正青花有着仿明代款识的现象,比如会仿 “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 等。其中,仿明代器物时存在多种落款情况,有的会写清朝官款,有的写仿款,还有的甚至不写款,对于这些不写年款的仿品就需要仔细研究分析了。例如仿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天球瓶就有上述三种情况出现。
在鉴别这些仿款瓷器真伪时,要注意与真品款识的差异。真正的明代瓷器款识有着其所处时代的独特韵味和书写特点,而雍正时期仿明代款识,即便仿得再像,也会在一些细节处露出马脚。比如雍正仿明代永乐、宣德青花,真品圈足未经打磨,雍正仿品圈足则多经过打磨而呈滚圆的 “泥鳅背” 状;真品因淘洗不精底部见火石红,雍正仿品淘洗精细底部无火石红;真品胎较厚重,雍正仿品胎较轻薄;真品青花中有分布自然、深入釉底的铁锈斑,雍正仿品青花中无铁锈斑而有重笔点染、分布规则的藏青点;真品青花中可见小笔绘画的痕迹,雍正仿品青花中无此笔痕。所以,综合对比真品与仿款的诸多细节,就能更好地鉴别出瓷器到底是雍正本朝所制还是后世仿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