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科普:侵华战争时的日寇编制知多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科普:侵华战争时的日寇编制知多少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219/16/10773070_1147139129.shtml

本文原载于360doc.com,转载自论坛网友“青山之柴”于2016年3月发布的“抗战中的第九战区”系列连载文,毛豆123负责配图及注释。本文仅用于历史科普,望读者周知。

日寇挑起侵华战争后,始终在寻求以一场决定性的会战,迫使中方投降从而结束战争。因此,1938年夏季的武汉会战无疑是最佳时机。当时的日寇陆军史无前例的派出6个常设师团(即第3、6、9、10、13、16师团),2个特设师团(106、107师团),1个刚组成的27师团(中国驻屯混成旅团扩编)和4个支队约25万人,划归华中派遣军(日寇方便称之为“中支那派遣军”),由畑俊六统一指挥进攻武汉。为提高进攻效率,除了师团辎重联队以外,还配属19个独立汽车联队5700辆卡车。

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陆军采用的班、排、连、营、团、师体系不同,日寇采用分队、小队、中队、大队、联队、师团的这一独特编制体系,甚至还有支队和独立混成旅团,无论从结构到规模都与众不同。为了清楚了解之后的战史,有必要说明日本陆军的编制和其武器装备。

分队

日军最小的战术单位,每个分队13人,包括分队长、4名机枪射手和8名步枪兵。有轻机枪1挺,编制4人(组长、射手、两名携弹药的副射手),这4人配备自卫手枪,在战斗中有时也携带步枪(机枪射手除外)。特别加强的部队中,加强班会多配置一个两人携带的掷弹筒。


二战末期时一个标准的日寇步兵分队(即班)的火力配置体系。其自动武器仅有一支九九式轻机枪,射手另配有一支南部14式手枪用以自卫。其余者,包括正、副班长在内均为九九式短管步枪


日寇在侵华战争及随后的二战中主要使用的部分武备彩绘图

小队

一般由3个分队和1个装备3个掷弹筒分队构成,共54人。加强配置时,每个分队15人,加强1个掷弹筒,整个小队62人。基本上1个小队有3挺轻机枪和3个掷弹筒。

步兵中队

包括一个19人的中队部:中队长,执行官,3名军士,4名救护兵,勤务兵,司号,8名通信员;3个54人的小队。总计194人,武备方面则包括:步枪139支,轻机枪9挺,掷弹筒9具。

机枪中队

有14人的中队部和3个机枪小队和1个弹药小队,每个小队4挺重机枪,共12挺,174人。

炮兵中队

包括25人的中队部,观察分队,31人弹药小队,3个31人炮小队(每小队2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共6门步兵炮。编制122人


使用九二式步兵炮轰炸中方阵地的日寇炮兵

大队

30人的大队部,110人的运输中队,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55人的炮小队(1个10人的小队部,1个15人的弹药分队,两个炮分队各装备1门九二式70mm步兵炮)。另外大队部配有4门97式81mm曲射步兵炮,编制1100人。

联队

日寇1个标准3800人的联队包括:54人的指挥部;121人的运输队,81人的弹药排。3个步兵大队,1个122人的炮兵中队(4门明治41年式75mm山炮)。联队直属速射炮中队122人(6门94式37mm速射炮),通信中队有1个电话小队(4到6个电话班,每班3部电话,1个交换机),1个无线电小队(5到8台电台),在作战中电话和电台配属到各大队和各直属队。

日寇1个联队的步兵支持武器共有4门41式75毫米山炮,6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12门97式81毫米曲射步兵炮(注:这里的曲射步兵炮为日方叫法,其实就是迫击炮),6门94式37毫米速射炮,配属4-6门九七式90mm轻迫击炮,36挺重机枪,125挺轻机枪,153具掷弹筒。

师团

日寇基本的战术兵团,是日本陆军最高一级的固定编制单位(军级则属于临时编组),但随着战争进程,师团也是日本陆军最复杂的编制单位,人员从12000到28000人不等,装备也有极大的差距。不过从其番号就能判定是何种类型的师团。

在抗战前,日军有17个常设师团,是日军的常备军,番号依次为近卫(警卫皇宫)、1至20(内欠13、15、17、18师团)。编制为4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旅团下辖2步兵联队。

此时的师团分为两种。一是驮马制(装备火炮较轻,能够拆装由马匹馱负)、炮兵联队辖有4个大队(36门75毫米山炮与12门75毫米野炮),步兵联队辖有1个山炮中队(4门山炮)、一个步兵炮中队(4门步兵炮),总编制为28500人。


比起“轴心大哥”的纳粹德国,日寇陆军的机械化水平还是差了不少。因此,依靠畜力运输依旧是二次大战时期的主要方式

一是挽马制(装备火炮较重,需要马匹牵引,侵华日寇单位大部分是此编制),炮兵联队有36门75毫米野炮与12门120毫米榴弹炮、步兵联队辖有1个山炮中队与1个速射炮中队(37毫米速射炮4门)、总人数为25000人。

山炮:炮管短,重量轻,射程近,便于机动,适合山地作战的火炮,属于轻型榴弹炮。

野炮:炮管长,重量重,射程远,机动性不及山炮,适合野战的火炮,一般是重型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合称。

战前,日寇陆军服役期两年,退伍官兵称“在乡军人”并编为预备役。各师团管区预备役人员每年按原建制集训1个月,并有库存装备,临战可迅速组成一个新师团。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打响后,日军的多数常备师团便立即由一变二(此外还重建裁撤的13、15、17、18师团),这些新建的序列号100之后的师团称“特设师团”,如第106师团、第114师团便是分别由第6师团、第14师团的预备役人员组成。


原图注:在北平东交民巷日领事馆警戒之冈村胜美部队。除了常见的三八式步枪外,背景的砖墙射口位置还安置了一挺九二式重机枪用以防御。摄于1937年7月16日


原图注:位于天津总站的日寇机枪阵地。从图中可辨别出是一挺九二式重机枪,摄于1937年7月1日


上面的几张照片很有意思,某些自媒体喜欢将其称之为“益子挺进队”士兵。但原图注显示,确实是伪装成中国军队的“挺进队”士兵,只不过他们的目标是攻击广西省(来源:“国家文化资料库”)

常设师团是日军的精锐部队,不过像“公子哥”,师团(如第1师团的东京兵、第4师团的大阪兵)是很少派出去作战,但其他常设师团确实非常能打(如在昆仑关与第5军拼命的第5师团)。

重建和特设师团虽都属于新建,但重建师团是由新、老兵编成,其战斗力不输给常设师团(如在缅甸同新1军对决的18师团)。而特设师团大都由老兵编成,不论在管理或是心态上(大都有妻小)或人员数量,其战斗力是较差,一般特设师团在成立两年后就会解散。

重建和特设师团组建时还是按照常设师团的4单位制、即师团下辖2旅团、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但其直属部队没有常设师团多,人员大概在20000至22000人。而之后成立的师团就开始采用3单位制(3个步兵联队),人员根据直属部队的不同在12000至15000人之间。太平洋战争后由于兵源不足,常设师团也改为3单位制。


在江西省九江全德安途中,日寇在泥泞中狼狈行军,摄于1939年


日寇海军高射炮

独立混成旅团和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并不隶属于某个师团,一般辖4-6个独立步兵大队,配属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旅团炮兵队有野炮或山炮2一3个中队。独立混成旅团编制约5500人,但也有少则3000人,多则7000人。二战期间日本共组建124个独立混成旅团,其中有25个旅团扩编改制为师团。而混成旅团大部分属于临时编组,有些是不同师团组成或是同一师团临时编组,战役结束后归建。

支队:是日寇陆军中临时性的特殊编制,为执行特定作战任务而组成,主要由野战师团中抽出其编制内的一支旅团或联队,配属给予其他特种部队,形成独立的战役集团。通常仅在作战时临时编组,任务结束后支队的部队归建。支队以指挥官的名字命名,并随指挥官的变动和改变。如参加武汉会战的波田支队是来自台湾的守备旅团,战役结束后就返回原驻地了

同美德等国陆军相比,日寇的陆军单位是落后的,但把对手换成中国军队,则是有压倒性优势。如近200人的中队,人数约相当于我国军队2个连,但从拥有步枪、轻重机枪、掷弹筒、迫击炮等装备看,已经接近中国军队的团级单位。另外没有文盲的兵源与严格的训练(新兵训是5个月),使其步、炮、骑、装甲兵之间结合,战时能发挥较好的战术与火力协同。

以实际伤亡的战损比来看,中日双方应是8:1,这当然要看何种部队“中央军”大概在5:1,地方部队可能要超过10:1以上。


日寇强调拼刺训练与近战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