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地名趣谈:县级以上阳字地名多达131个,阴字地名仅有9个,为什么阳盛阴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地名趣谈:县级以上阳字地名多达131个,阴字地名仅有9个,为什么阳盛阴衰?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08A001B100

我国地名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阳"和"阴"字的使用频率差异引人注目。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上含"阳"的地名多达131个,而含"阴"的地名仅有9个,呈现出明显的"阳盛阴衰"现象。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我国行政区划由省级、地级、县级、乡级等四级行政区组成,截至2023年末,全国(大陆地区,下同)共划分为34个省级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2844个县级行政区。其中,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省、5自治区、4直辖市、2特别行政区,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293地级市、7地区、30自治州、3盟,2844个县级行政区包括977市辖区、397县级市、1299县、117自治县、49旗、3自治旗、1特区、1林区。在以上正式行政区中,共有23个含“阳”地级行政区、108个含“阳”县级行政区,而含“阴”的地级行政区数量为零,含“阴”的县级行政区仅有9个,呈现地名中的阳盛阴衰现象。

什么是阴

阴最早见于金文,原属形声字,从阜(fù)从侌(yīn)。其本义为山的北面、水的南面,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引申为阴暗、阴影、背面等。现代简化为“阴”,变成会意字。《毂梁传·僖公廿八年》载:“水北为阳,山南为阳。”许慎《说文解字》载:“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进一步指出:“山南曰阳,山北曰阴;水北曰阳,水南曰阴。”带有“阴”或“阳”的地名,正是体现其地理方位。

“阳”指太阳、阳光,表示明亮、温暖,大多数情况下表达积极的正面意义。唯一例外是某个特定时期,谈“阳”色变,见“阳”就躲。“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些地方由于阳光直射时间短或受遮挡较多,相对较为寒冷和阴暗,大多数情况下表达消极的反面意义。

地名中的阳盛阴衰

按照地名命名原则,山北水南都应有以阴为名的地名,阴字地名与阳字地名数量应该大差不差。然而现实中“阴”字的使用不像“阳”字那样普遍,这是因为“阴”通常与阴暗、消极、负面等含义相关联。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追求阳光、积极、正面的象征,因此在选择地名时,通常会避免使用带有消极含义的词汇,这也包括“阴”字。在古代,由于科技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界的理解相对有限,往往将未知或无法解释的现象归结为神秘力量,因此,“阴”字地名可能与某些神秘、禁忌的事物相联系,导致人们在使用时有所忌惮。另外,在一些地理环境较为恶劣的地区,环境条件相对不那么适宜生产,形成的大型聚居地相对较少,因此保留下来的地名自然不多。

总之,阴字地名之所以不多,是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命名地名时,人们会考虑到字面意义、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社会观念等多种因素,从而选择更加合适、积极的词汇来命名。这些地名不仅记录了地方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和态度。

县级阴字地名

(1)山阴县:金大定七年(1167年),河阴县改为山阴县,以县在复宿山之北而得名。

(2)江阴市:晋太康二年(281年)析无锡县北部、毗陵县之暨阳、南沙二乡之地置暨阳县。南朝梁绍泰元年(555年),梁敬帝将暨阳县改为江阴县,兼置江阴郡,此为江阴得名之始。因江阴在长江之南,故名。

(3)淮阴区: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始设淮阴县,因地处淮河南岸而得名。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韩信被封为淮阴侯,淮阴成为其封邑。汉高祖十一年,韩信被杀,淮阴侯国取消,仍称淮阴县。后淮阳县几经废置、迁址、更名,于1914年复制。2001年,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淮阴县撤县设立淮安市淮阴区,延续至今。

(4)平阴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榆山县改名平阴县,因地处古东原之阴、济水之南而得名。

(5)蒙阴县:西汉初年置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西晋末,因战乱废县。元仁宗皇庆二年(1313年),重建蒙阴县。

(6)汤阴县: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现汤河)之阴得名。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得名。东魏天平二年(535年)称魏德县。唐贞观元年(627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

(7)湘阴县:南朝宋元徽二年(474年),湘州刺史王僧虔为安置巴峡流民,上表割罗县、益阳、湘西三县部分地置湘阴县,因其地居湘水之南而得名。

(8)华阴县:西汉高帝八年(前199年),改宁秦县为华阴县,因地处华山之北而得名。

(9)汉阴县:唐至德二年(757)改安康县为汉阴县,因县城在汉江南岸而得名。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县城被江水所淹,移县城到江北,县名未改,沿用至今。

阴字地名之最

全国阴字地名大约1.1万个,包括9个县级、9个乡级,而阳字地名超过11万个,包括23个地级、108个县级、600多个乡级,阴字地名数量仅为阳字地名的十分之一。

(1)人口最多的“阴”——江阴市。

(2)人口最少的“阴”——山阴县。

(3)面积最大的“阴”——江阴市。

(4)面积最小的“阴”——汤阴县。

(5)南辕北辙的“阴”——江阴镇。江阴镇不在江阴市,而在福清市。清宣统二年(1910年),始置江阴乡,因地处迳港南而得名。1990年,江阴撤乡建镇,延续至今。

(6)唯一以黄河之南命名的乡级“阴”——海南州贵德县河阴镇。1938年始设河阴镇,因地处黄河以南而得名。

(7)唯一的乡级“阴阳”——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镇。明代赵姓从安徽颍上县杨树赵村迁此定居,南北有沙澧二河形似双龙,起名双龙寨,又因澧河在南,沙河在北,且赵姓居多,得名阴阳赵。

(8)古代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分界线——阴山。阴山蒙古语名为“达兰喀喇”,意思为“七十个黑山头”。史地学家谭其骧在《长水集》曾提及,阴山因位于中原之北陲而得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