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提振股价?家电企业忙着“造人”的背后秘密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提振股价?家电企业忙着“造人”的背后秘密

引用
1
来源
1.
https://xueqiu.com/6265329924/324327427

近期,家电巨头海尔集团通过间接方式成为人形机器人概念公司新时达的实控人。此前,海尔智家已通过收购与合作等方式开展人形机器人相关业务,发布了国内首款面向家庭场景的人形机器人“夸父”。在家电业界,除海尔外,美的、格力等巨头也通过不同途径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


海尔智家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夸父”


“夸父”背后有乐聚机器人、华为云的功劳

布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似乎成为这些家电企业押宝未来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消费场景上看,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与某些家电产品有一定的相似性。乐聚机器人副总裁柯真东就曾表示,未来大众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特性与冰箱、洗衣机等家电的需求相似,而且人形机器人会像家电一样便宜。马斯克更是表示,未来每一个家庭都会需要一个人形机器人。

但这不意味着家电企业就可以很好地生产人形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学科系统,其背后涉及的零部件数量庞大,绝非家电制造所能比拟的。与研发、生产人形机器人类似的是新能源汽车制造业。此前新能源汽车火爆之初,很多家电企业已跟风入局“造车”,如今大多没获得“好结果”:如宣称“要成为世界热销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创维汽车,格力董明珠押宝的银隆汽车等,均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造车”不成气候,家电企业难道就可以造出更为复杂的人形机器人?

这些家电企业如今扎堆“造人”,目的是什么?

蹭热度

人形机器人赛道太热了。已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未来十年内,没有哪个行业会比人形机器人更具爆发力、颠覆性和成长性。民生证券表示:“人形机器人凝聚了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半导体、能源电池、精密机械控制等过去60多年来诸多尖端领域的技术结晶,如一座桥梁将席卷世界的AI浪潮与物理世界相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将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从国家层面来说,人形机器人是我国实现从Deepseek、麒麟芯片、新能源汽车等局部领先到彻底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唯一赛道。不管是中美技术较量,还是实现民族的富强,我国都必须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全力突破。2023年,人形机器人就被纳入国家重点规划。从个人层面,人形机器人未来将进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它能够理解人类的指令,并执行复杂的任务,包括扫地、做饭、开车、照顾老人、完成工业生产。马斯克曾预言,未来每家每户都会拥有一台人机机器人。若马斯克预言成真,按照全球50亿家庭来算的,光是人形机器人的家用市场,就能达到百万亿的潜在规模,而企业应用、政府采购、医疗等市场需求更大。高盛预测,10年后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80亿美元。

此前的行业共识是人形机器人至少还需要5-10年才能够实现量产,如今Deepseek研发出来,使得AI与真实世界结合的效率得到质的飞跃。市场预计,两到三年间,人机器人就能够实现商业化的量产。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如特斯拉、华为、英伟达等都投入了天量的资金研发人型机器人,确保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而Meta、OPenAI等以软件为主的科技公司,也纷纷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从这个方面说,我国的家电企业选择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哪怕是蹭热度,对其发展也是有利的。实际上,除了海尔、美的、格力等老牌家电企业,追觅科技、纯米科技等专注于家电业务的企业,近年来也开始涉足人形机器人赛道。它们通过成立专门的研究所、实验室或创投基金,加大对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力度。

涨股价

与人形机器人迅速发展相反的是,家电企业这些年的主业发展并不好。奥维云网(AVC)推总数据显示,家电产品进入存量竞争时代,2023年上半年家电市场零售额仅同比增长4.4%。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家电行业整体发展遭遇的瓶颈,与国内市场容量已达饱和状态相关。尤其是房地产增量放缓甚至几乎停滞,对于家电行业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如今,家电行业通过产品创新和智能化等方式刺激消费者、创造新市场容量的速度,远远不如过去20年我国家电行业随着需求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红利那么迅速。

具体来看,2024年上半年,家电企业的营收就不太乐观。美的集团2024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172.74亿元,同比增长10.30%;海尔智家实现营业收入1356.2亿元,仅同比增长3.0%;老板电器营收同比下滑4.16%,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8.48%;小熊电器营收同比下降,海信视像的净利润走向下滑。缓解家电主业的营收压力,已成为广大家电企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些家电企业在机械制造、电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拥有深厚积累,加大力度探索人形机器人的可能性,不失为寻找未来增长点的一个途径。只是人形机器人目前尚没有商业化落地,对家电企业的营收与净利润的短期提升,很难起到作用。相反,人形机器人庞大的研发投入,还会拉低企业利润。譬如,美的集团一直在探索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及应用,过去的5年时间,其研发投入近600亿元。

但是,人形机器人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越来越大。2025年以来呢,人形机器人已经成为了A股涨幅最猛、持续时间最长的板块。一部分资本市场人士认为,如今人形机器人所处的阶段比较像新能源汽车刚起步的2015年,因此机构资本提前炒作,先涨一波,几年后呢,还将迎来了全面的爆发。对于家电企业来说,如今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不仅仅笃定了未来的新增长点,更能提振资本市场的表现。譬如,Meta宣布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后,其股价上涨了1.11%。这一涨幅使得Meta的股价创下了历史新高,并且是连续第二十个交易日上涨,创下了最长连涨纪录。

能成功吗?

有一种说法,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巨大优势,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业的成功。因为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高度重合,对于家电行业的企业来说,它们之前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的“造车”表现,某种程度上,可以作为预测它们“造人”能否成功的依据。目前入局新能源汽车制造业,能“拿得出手”的是格力与创维。格力的董明珠在入局新能源汽车制造上,是十分坚决的。早在2016年,格力就准备以130亿元收购珠海银隆的100%股份,遭股东反对后,董明珠直接以个人名义出资收购。银隆首款车型在2017年就已经上市,但最长续航仅为200km,最高时速才120km/h。第二款车型银隆艾菲虽将续航提升到了450km,但超40万的定价也直接被市场“教做人”。之后,银隆汽车题不断,2018年被曝出拖欠供应商货款,拖欠员工工资等负面消息。2019年,格力意图与威马合作,却因威马破产没了下文。最终,银隆汽车在2021年更名为“格力钛”,由董明珠亲自管理。据Deepseek,2022年“格力钛”营收25.87亿元,净亏损19.05亿元。2023年上半年,营收增长至14.4亿元,但净利润仍为负数(-1.71亿元)。而且,成都格力钛2024年生产目标才4000辆。创维汽车在2010年起步,当时创维收购了南京金龙客车,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2021年,首款纯电SUV正式下线。虽然创维集团提出“2024年冲击年销10万台、营收300亿元”的目标,但据行业分析,2024上半年创维汽车销量约2.8万台,营收预估超80亿元。汽车行业讲究规模化,从销量上看,在如今新能源汽车的“生死淘汰赛”中,格力、创维的汽车制造业务很难逆袭。有了格力、创维的并不算成功的“造车”前车之鉴,如今的家电企业“造人”,很难“出圈”。未来,包括“价格战”在内的人形机器人激烈竞争,就足以让家电企业“喝一壶”。

但是,家电企业“造人”,也不是没有一点胜算。毕竟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是和新能源车高度重叠,在电机、传感器、减速器、丝杠等人形机器人所需部件上,我国早已经建立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家电企业深谙制造业,依靠这条完整供应链,汲取新能源汽车制造的经验教训,是有可能逆袭的。而且,面向大众的人形机器人销售市场,与家电销售十分类似,家电企业的渠道优势对未来的人形机器人销售,或许能起有促进作用。不过,如今人形机器人尚未商业化落地,未来其生产商能否盈利,也不可知。家电企业贸然“造人”,并不划算。对于如今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的家电企业来说,最好的途径之一是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供应链企业,为其他人形机器人企业生产零部件。在之前的新能源汽车爆发时代,完整吃下这一时代红利的,也是很多供应链企业。另外,家电企业凭借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代工企业,或许也能在未来“分一杯”人形机器人的“羹”。

参考资料
[1] 《家电企业的人形梦,25亿只是开始》,人形机器人发布,Jack
[2] 《人形机器人风口已至!未来10年最具爆发力的行业!》,财姐水晶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