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顿悟与渐悟:开悟的两种法门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顿悟与渐悟:开悟的两种法门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27/17/11709004_1143128231.shtml

在佛教禅宗中,"顿悟"与"渐悟"是两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本文通过引用《六祖坛经》等经典文献,详细解释了顿悟和渐悟的概念、特点及其关系,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

《六祖坛经》的第八章顿渐品说道:

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其意:顿悟和渐悟没有本质区别,但是领悟的人有区别,最终都要经历人生,二者的最终目标就是开悟。故:如是一法,如来觉。你顿悟了,也要经历磨难,于红尘中修行。你渐悟了,也要经历了漫长的修炼,说不定哪天,突然顿悟了。

顿悟与渐悟之缘起

相传慧能六祖不识字,一开始只被五祖弘忍派去做寺里杂事。一次,弘忍大师召集众僧要传衣钵,早有声名的神秀写出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僧众一致认为,弘忍衣钵非神秀不传。

当时的慧能不识字,只能口述自己的偈语: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也是我们说的“渐悟”和“顿悟”的案例。顿悟与渐悟是两种不同的领悟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特点,代表了修行者在追求觉悟的过程中不同的路径,并无本质区别。

什么是顿悟?

顿悟是指在修行过程中突然间领悟到真理的一种体验,有点像醍醐灌顶的感觉,一下子豁然开朗,是对一个道理因为某个因素,在某个时间点突然领悟。通常是在一瞬间彻底明白某种深奥道理的现象。这种领悟往往是直接而深刻的,不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或积累就能实现。

特点
  • 直接性:顿悟是直接体验真理,不需要借助语言或逻辑推理。
  • 彻底性:顿悟往往是一次性的,一旦发生就会带来根本性的转变。
  • 突发性:顿悟的发生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不一定与之前的修行程度成正比。
经典依据
  • 《坛经》:《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顿悟的故事。例如,六祖惠能在听到《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立刻有所领悟,这是典型的顿悟例子。
具体例子
  • “四句偈语得佛法,三更法堂传衣钵”的禅宗六祖惠能在听五祖讲授《金刚经》时,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大师当下“顿悟”,随口说偈。(就是著名的五个“何其自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五祖闻偈后也大喜,他知道惠能已经开悟。
  • 后来六祖慧能在广东曹溪开“顿悟”法门,主张修禅“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认为成佛不用研习经书,通过观照内心,就能一朝大悟。

什么是渐悟?

渐悟是指在修行过程中逐步领悟真理的过程,有点像静坐参禅,需要内心在空灵状态下经过长时间的思考才能最终领悟。通常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实践来实现。这种领悟是逐步积累的,不像顿悟那样突如其来。

特点
  • 渐进性:渐悟是逐步积累的,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来实现。
  • 系统性:渐悟通常伴随着系统的教学和修行方法,如佛教的“八正道”等。
  • 可持续性:渐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修行者需要不断地修行来巩固和加深领悟。
经典依据
  • 《法句经》:《法句经》中提到:“善学者,如牛食草。”这比喻通过渐进的学习和修行,逐步吸收和领悟佛法的真谛。
  • 《大乘起信论》:《大乘起信论》中提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这句话也出现在《坛经》中,但在《大乘起信论》中更多地强调了通过渐进的学习来实现领悟。
具体例子
  • 《法华经》的学习:《法华经》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它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渐悟的过程。修行者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思考和实践,逐渐领悟其中的深意。

顿悟与渐悟的关系

顿悟和渐悟并无本质的区别,而是相辅相成的。在修行过程中,渐悟为顿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顿悟则是在渐悟的基础上实现的飞跃。许多修行者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渐悟之后,最终通过某种机缘实现了顿悟。

毕竟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有六祖的那种悟性,所以一般来说,我们大多在认识事物,明白道理时,还是会有一个“渐悟”的过程,通过“量变积累”最终实现“质变飞跃”。

放在学习上,比如学某个学科(像“物理学”)时要从每个知识点开始,通过学习后的勤加练习,并做好总结和回顾,慢慢地一个知识点就被记住,成为我们知识库中的一部分,随着我们知识库中的知识量不断积累、增加,到达一定量后,我们就会慢慢学会运用这个学科的技能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外部知识在自身能力上的转化,内化后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跃,从而实现了“量变到质变”。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里似乎有个“量变积累”的过程,而似乎在这个过程进行时我们是没有“悟”的,只是在“质变”的时候才是“悟”了,那么什么时候是“质变”,“悟”了呢?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著名的例子,公元1世纪的作家普鲁塔克,曾提出一个很有名的难题叫做“忒修斯之船”。说希腊神话中的有个英雄叫做忒修斯,人们把他曾搭乘过的船留下来做纪念,但随着时间推移,船体零件慢慢损坏,于是人们便开始不断更换损坏的部件,如此反复,直到有一天整艘船的零件全都换过了。那么问题来了:这艘船还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吗?如果不是,那它是从哪一刻开始不是的呢?

其实,那艘“忒修斯之船”从第一块零件开始损坏时就已经不是原来的“忒修斯之船”,只不过因为只有一点点损坏的原因,从外表上看不出来而已!只要量变积累开始,“质”的变化也随着发生了,虽然变化很小,但已经跟原来不一样了。我们可以不必再去纠结那个能看出来的“质变”节点发生在什么时候,因为那已经不重要,我们需要明白的就是“变化”已经开始!

从这个角度看,所有的“悟”都在“顿悟”这里得到了统一。放到我们的学习、工作中,也可以理解为:当我们意识到问题,想去改变的时候,其实改变就已经开始了。(这也是“知行合一”哦!)

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上,我们有一句话叫做“岁月静好,静待花开”。花其实不是自己就凭空能开放的,也需要我们先种下一颗变化、激励的“种子”,然后它自己才能慢慢发芽、成长,最终开花、结果,这颗“种子”就是正确的引导。而引导本身也非常简单,就是我们的身体力行。孩子“质变飞跃”、“量变积累”都要从这一刻开始,而且从这一刻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成长了!这时,我们要做的才是“静待花开”!

—— 本段来自于72Hrs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