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男性气概”不等于大男子主义,更不等于饭局劝酒和讲黄段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男性气概”不等于大男子主义,更不等于饭局劝酒和讲黄段子

引用
腾讯
1.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03A00Y2500?openApp=false&web_channel=wap


如果社会对“阳刚之气”的认知简单流于“男性化”,甚至被歪曲为“粗鲁”,那只会让社会生态变得更加糟糕。
真正的阳刚之气是什么?是有正义感、勇于担当。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能力都没有,“阳刚之气”只会沦为表面,用来掩饰内心的孱弱。

在一个“花样美男”大行其道的年代,“培养阳刚之气”成了热门话题。这些年来,这个词的出现频率不低,多半出自老一辈或中年男性之口,论调无非是“现在男孩子没有阳刚之气”。

有趣的是,与这个论调相对应的,往往是认为现在的孩子“太斯文了”。我对此感到很奇怪,什么时候“斯文”都成了贬义词了?

我一直不太赞同“阳刚之气”这个词的绝对化指向,正如有人所说:“在公共舆论话语中,使用性别中立的词会更好。像‘阳刚’这样的词要如何融入现代社会的语境和舆论场域中,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

比如之前提案“培养阳刚之气”的政协委员,将“缺少阳刚之气”形容为“女性化”,是非常典型的性别歧视说法。正如网友所说,为什么总是将正面气质与男性挂钩,将负面气质与女性挂钩呢?这种性别刻板印象,难道不是一种社会有欠文明的表现吗?

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社会,“阳刚之气”早已像其他许多词汇一样被污染和异化。

与“阳刚之气”类似的词,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爷们儿”,但中国人嘴里的“爷们儿”都有什么特征?


首先就是说话得大声。很多中国人对嗓门大这事儿有执念,认为男人就得声音洪亮。但我对说话音量大的人天然有恶感,当下社会又不是传统农业社会,无需一边种田一边隔着老远嚷嚷,在公共场合声音过大,几乎可以确定是不文明表现。

除了说话要大声,中间插句脏话也被许多人视为“爷们儿”的表现。这种思维在当下社会相当普遍,比如我们经常见到一些自诩“不装”的人,就将粗鄙等同于率真,而在这些人眼里,对生活讲究、重视礼节,都是“装”的表现。这显然是反文明的思维。

当然,异化的“阳刚之气”,在中国最为普遍的体现还是在性别认知上。有些喜欢自称“爷们儿”的男性最是色厉内荏,他们习惯将女性宠物化,最喜欢不谙世事的小女生,认为“女人在家做家务就好,非要出去工作干什么,太上进的女性不好管束,还是小女生好驾驭”——“驾驭”这个词充满了男权社会的恶臭,也恰恰体现了持此论调者骨子里的孱弱。

他们表面上鄙视感情经历多的女性,实际上是潜意识里惧怕被那些有感情经历的女性看出自己的不堪与虚弱,所以才会对女性的私生活进行各种污名化,动辄说出“女人感情经历多了就没男人要”之类的话。

他们还往往将女性视为生育机器,一脑子前现代的价值观,张嘴就是“女人怎么可以不结婚”、“女人不生孩子就像母鸡不下蛋”之类的说法。

他们也往往喜欢在饭局上展现自己的阳刚之气乃至“霸气”,具体操作方式就是劝酒和黄段子。正常人都知道,那有多么油腻。


这样的“爷们儿”,别说阳刚之气,在我眼里可能连男人都算不上。

如果社会对“阳刚之气”的认知简单流于“男性化”,甚至被歪曲为“粗鲁”,那只会让社会生态变得更加糟糕。

真正的阳刚之气是什么?是有正义感、勇于担当。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辨别能力都没有,“阳刚之气”只会沦为表面,用来掩饰内心的孱弱。

当然,对于“阳刚之气”,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理解都有所不同,甚至出现许多偏差。《发明男性气概》一书,正是对“男性气概”历史的梳理。

书名:《发明男性气概》
作者:大卫·D·吉尔默
译者:孙伟 / 张苗凤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发明男性气概》的作者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人类学教授大卫·D.吉尔默。资料记载,作为世界上最早一批研究男性气概的人类学学者之一,他在上世纪70年代前往西班牙一个小镇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时,就发现当地人总会谈论什么是“真男人”,男人如何能拥有“男子汉气质”。此后,他在其他地方也听到了类似说法,使他意识到世界各地的男人都对此有些看法。因此,他开启了关于男性气概的跨文化考察。

他在书中探究了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历史。他认为,男人并非天生不同于女性,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等,当然,它们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这是一本三十年前的书,但并不显得过时,即使在女权呼声愈来愈高的当下,这本书的部分措辞颇有一些“为男性鸣冤”的意味。相反,它还提出了一个很值得现代社会探究的问题: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求男人必须“像个男人”,才能让社会继续运行?

波伏娃曾在《第二性》中提出,男人是天生的,女人是后天形成的。这种区隔的含义是,男性是一种自然状态,而“女性”这个概念则以男性为基础建构。

《发明男性气概》的看法不同,书中认为男性并非天生,因为构成男人身份核心的男性气概,并不会随着男孩逐渐长大而自然赋予,男孩往往必须经历一系列考验才能成为男人,比如与母亲的分离,在生理和心理上“断奶”等。相反,女性才是天生的,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发育成熟,自然而然成为女人,无须经历任何考验。

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有的男性成年仪式,便是从男孩到男人的考验。书中提到,新几内亚土著地区的男孩要在成年礼上经受肉体上的殴打和痛苦的放血仪式,这个过程恰恰是为了让男孩们明白,男人身份并非随着时间流逝“自然生成”,生理上的“男性”不代表他是“真男人”,男性气概需要通过严峻考验才能获得。

也正因此,男性气概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社会需求,一种需要主动争取的地位。

说到社会需求,就不能不提社会分工。从原始社会开始,男性因为相对强壮,就是主要劳动力和保护者。因此,社会长期形成了对男性角色的三点要求:暴力(食物提供者)、供养力(保护者)与性能力(授精者),“男性气概”也由此衍生。

当然,男性气概并非生来“正义”,它有着极大的弹性。一旦所谓的男性气概走向极端,就会走向大男子主义,甚至将之等同于粗鲁和暴力。

所以,真正的男性气概其实是一种平衡。它需要坚强和勇敢,但也需要强大自制力和彬彬有礼的举止,它需要有主见,有决断力,但同时也要懂得包容与尊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