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籍学者承德发现近三百个侏罗纪恐龙足迹!大多在避暑山庄地上
潮州籍学者承德发现近三百个侏罗纪恐龙足迹!大多在避暑山庄地上
12月6日,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领衔的中美澳科学家团队宣布完成河北承德地区的恐龙足迹研究,相关成果论文已在国际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发表。
避暑山庄地面的恐龙足迹
多年来,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发现恐龙足迹一直备受关注。2007年开始,邢立达团队陆续对麻地沟、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和普陀宗成庙(小布达拉宫)等地的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进行了详细研究,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记录,也为承德侏罗纪最晚期的恐龙活动提供了有力证据。
足迹化石的原产地-麻地沟村
邢立达团队重点考察了产出铺路石板的麻地沟足迹点,该足迹点海拔约800米,西坡和北坡均有民居分布,这些建筑不少都是由当地的石头搭建而成。1979年至80年代初,承德避暑山庄和八座周围寺庙的修建都采用了这些地区的石板。2001年春,承德县政府宣布将麻地沟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邢立达团队发现,在麻地沟遗留的足迹已经不多,大量的足迹是转移、保存在避暑山庄的石料地面上。邢立达介绍,“石料的产出地麻地沟距离承德避暑山庄直线距离20公里。”
“从避暑山庄地面的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来看,距今1.5亿年前的世界应该是一片较为平静浅水湖畔,有着平坦的沙地。这也是各种小虫与恐龙能留下足迹的先决条件。”邢立达说。
据研究团队介绍,本次考察发现了一个多元化的土城子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由蜥臀目(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组成,其中又以兽脚类,鸟类占绝大多数。这些丰富的足迹记录表明,华北的恐龙演化记录基本上是连续的,从距今约1.67亿年的燕辽生物群开始,到土城子足迹动物群,再到距今约1.35亿年热河生物群。
承德发现的保存最好的一批肉食恐龙足迹
承德地区发现的驰龙足迹化石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邢立达副教授领衔,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 .Lockley)教授、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安东尼·罗米里奥博(Anthony Romilio)共同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古生物学期刊《白垩纪研究》上。
下一步,承德市文物局和邢立达团队将就恐龙足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讨论。在当天上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邢立达表示,“对于特别特别重要的足迹,我们建议可以把这个石板取下来放入博物馆,或者在山庄里专门开辟一个区域来展示;对于形态比较普通的足迹,可以在在地上做出标识,提醒游客不要践踏,同时也可以对这个足迹进行一些科普;对于地面上没有采集的标本,我们会对它进行3d数据扫描,把这些数据永久保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