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动不动就心情烦躁,不是你性格不好,而是没有明白这3点
如果你动不动就心情烦躁,不是你性格不好,而是没有明白这3点
在当今社会,"烦躁"和"内耗"是许多人经常遇到的情绪困扰。从一支没墨的笔到朋友圈里的光鲜生活,各种琐事都可能引发我们内心的不安。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身心俱疲。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情绪困扰呢?
在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烦躁”、“内耗”是我们经常会产生的情绪。
一支突然没有墨水的笔、一条别人光鲜亮丽的朋友圈,都可能引起我们内心的烦躁不安,从而情绪陷入低谷之中。
处在烦躁、内耗情绪中的我们,会不由自主地看一切都不顺眼,同时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之中。
这种令人难以忍受的负面情绪,会使得我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与学习当中。
同时,这种内心的冲突会让我们尽管没有做什么,但还是感受到身心俱疲。
心理学家指出,内耗就像是一场个体心灵的战斗,在不断地撕扯、否定之中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许多人将情绪烦躁、内耗的原因都归结于自己,认为自己的性格不好,才会遭到自身情绪的攻击。
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的著作《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有这么个故事: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咨询师的第一天,苍鹭咨询师递给蛤蟆先生一张画,上面有一个可以测量情绪的温度计。
情绪温度计从1到10,共有1个刻度。1表示非常糟糕,5表示还可以,10表示非常预约。
第一次见面时,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了1分。到最后一面时,蛤蟆先生给自己的情绪打了9分,剩下的1分是给未来的美好留有余地。
那么,苍鹭先生是如何帮助蛤蟆先生重新拾起对生活、朋友的信心的呢?
“顺从行为”:情绪内耗的根源
在书中,苍鹭咨询师问了蛤蟆先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被比自己强大许多的人欺凌,他可能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呢?
蛤蟆先生回答道,如果没有反抗的力量,为了生活下去,他就会选择顺从。
许多容易情绪内耗的朋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小时候有一对严苛且忽视孩子感受的父母。
这些父母往往会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期待的样子生活,孩子虽然不愿意,但又无力反抗父母,所以只能选择顺从。
这便是心理学中的“顺从行为(compliance)”,它指的是为了逃避惩罚或者获得奖励,按照他人的想法和意愿去行事的一种倾向。
为了使他人满意,个体做出顺从行为,尽管这与他们的内心意愿不符。
顺从行为常常发生在社会压力之下,为了不被当作异类排斥,从而做出迎合他人的行为。
“顺从”比“服从”更容易让个体产生内心冲突,使得负面情绪产生。
如果这种负面情绪一直挤压在内心,没有很好地宣泄出来时,就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内耗。
又或者,顺从别人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久了,就会变得对很多事情都特别不耐烦。
尽管逃离了需要顺从的环境,但这种“顺从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扎根在我们心里,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情绪困扰。
唯一的办法就是,停止顺从行为,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Say No。
比如,当遇到不想参加的邀约时,礼貌地回绝对方,而不是委屈自己取悦别人。
当我们拒绝他人那些不愿意做的事情时,生活才会被我们乐意做的事情填满。
这时候,我们会感受到一种能够真实做自己的幸福。
停止自我批判:不做自己严苛的法官
在生活中,尤其是在小时候,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评价:
“为什么这次考试又没有达到目标?你脑子生锈了吗?”
“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你真是无可救药了。”
“笨手笨脚的,什么都做不好。”
长时间听到这些评价,我们也会产生自我怀疑,更严重则会产生自我批评。
在心理学中,自我批评指的是从对事物的批评转移到对个体的批评,即从“我做这件事的方法有误”变成“我什么也做不好”。
自我批评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因为长期受到家长的“批评式教育”。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苍鹭曾对愤怒的蛤蟆先生说过一句话:“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自我批评就是与自己为敌。
可怕的并不是别人认为我们不好,而是我们也认为自己不好。
这种“我不可以”“我不行”的自我批判,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情绪内耗之中。
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开始厌恶自己。
从这种心态里跳出来的方式就是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讷夫认为,自我关怀包括善待自己、共通人性和静观当下三个核心部分。
也就是说,走出情绪内耗的方法是不做自己严苛的法官,而是开始善待自己。
情绪温度计: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中,苍鹭咨询师认为,情绪困扰并非完全是自己的问题,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去找到引发自己负面情绪的源头。
我们可以使用“情绪温度计”,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
当我情绪烦躁或者内耗时,我们可以给自己测量一下情绪体温。然后,再写下是什么事情引发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继续追问自己,当下这件事情引发自己情绪的更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当我们慢慢理清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时,也就能更好地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同时,为了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行动化解负面情绪。
我们都知道,情绪会改变行为。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远比认知更能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
比如,当我们难过、失落、沮丧的时候,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工作。
但是,我们忽视了,行动也能改变情绪。
在失落时,我们不妨去做一些能让情绪温度计回升的事情,比如运动、阅读等等。
总而言之,当你感觉脾气烦躁、情绪内耗时,不一定是你自身的问题,而是长久的情绪压抑产生的一系列负面结果。
这时候,我们需要跟着苍鹭咨询师,一点一点找出自己负面情绪的源头,然后迎来全新的自己。